一个闲身穿破屋,风吹雨滴转光明。
灯笼露柱时时举,只道以平报不平。
琉璃殿上鞭金马,追风不及三脚驴。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破屋颂示众》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印肃。这首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闲散的人穿着破旧的衣袍,却能在风雨中闪耀出光明的形象。诗中描绘了灯笼悬挂在露柱之上,随着风雨摇摆不定,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他认为自己只是平凡的人,却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抗争不公。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破屋颂示众》
一个闲身穿破屋,
风吹雨滴转光明。
灯笼露柱时时举,
只道以平报不平。
琉璃殿上鞭金马,
追风不及三脚驴。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闲散的人穿着破旧的衣袍,展示了他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光明的精神。作者用灯笼悬挂在露柱上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平等正义的追求。尽管作者认识到自己只是平凡的人,但他仍然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抗争不公,追求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态度和对平等正义的追求。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把一个闲散的人的形象与风雨中的光明相对照,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和乐观。灯笼悬挂在露柱上的形象暗示着诗人的抗争精神,他将以平等和公正的方式来回应不公,并希望激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最后两句诗运用琉璃殿上鞭金马和三脚驴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平凡人追逐远大理想时,虽然力量不及高官显贵,但仍然坚持追求,不愿妥协。整首诗以简单明了的语言传递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追求公正的情感,启发读者思考社会中的不公问题,并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呼船凌大河,驱马踏平沙。道傍开新邑,千户有生涯。四衢平且直,绿槐阴县衙。问谁作此邑,耆旧对予嗟。前日耿令君,迁民出坳窊。始迁民怀土,异端极纷拿。既迁人气和,草木茂萌芽。桃李虽不言,春风满城花。陵陂青青麦,烟雨润桑麻。自非耿令君,大泽荒蒹葭。白头晏起饭,襁褓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合虚空而无欠无余,混万象而成团成块。不出不在,不失不坏。我不与物争,物不为我碍。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三千界里放光明,双六盘中休喝彩。
喧喧桃李蹊,何妨笑幽草。但愿保天真,徐花春风老。
已信此心安此命。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千官车马阊阖来,昼漏始上阊阖开。峨峨左右升龙进,昨夜雪飞云作堆。殿前冠剑鱼鳞立,东风入仗旗脚回。黄锺一奏宝扇掩,玳帘卷起香雾排。鸣梢未尽霹雳响,翠辇已退黄金阶。圣人端冕御法座,大乐旅作声和谐。群公拚蹈丹墀下,尚书奏瑞四夷怀。乘舆却入更衣合,通天绛袍升玉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