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麦畦中雉鷕,柔桑陌上蚕生。
骑火须防花月暗,玉唾长携彩笔行。
隔墙人笑声。
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
千载图中今古事,万石溪头长短亭。
小塘风浪平。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
宿麦畦中雉鷕,
柔桑陌上蚕生。
骑火须防花月暗,
玉唾长携彩笔行。
隔墙人笑声。
莫说弓刀事业,
依然诗酒功名。
千载图中今古事,
万石溪头长短亭。
小塘风浪平。
中文译文:
在宿麦田间,雉鷕归巢,
柔软的桑树下,蚕儿萌生。
骑马火速,要小心花月的干扰,
玉唾长挂,随身携带彩笔行走。
隔着围墙传来人们的笑声。
不要提弓刀的事业,
依然追求诗酒和功名。
千年的历史在图画中展现,
万石溪头有一座长短亭。
小塘中的风浪平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诗人以宿麦田间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画面。
诗中的雉鷕归巢、蚕儿萌生,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轮回循环。骑马者在追求前进的过程中,要小心花月的干扰,这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忠告。
玉唾长挂,彩笔随身携带,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坚持。隔墙传来的人们的笑声,或许是诗人对他人对自己的诗词创作的嘲笑与不理解,但诗人并不在意,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不愿提及弓刀事业,仍旧追求诗酒和功名的态度。他认为诗酒和功名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
最后,诗人用图画和万石溪头的长短亭来表达千年来历史的变迁和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而小塘中的风浪平静则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人事、志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和对诗酒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檐声点滴送愁频,梦雨连江遽一旬。杜老多情还动本义,坡公何事却伤神。渭城官柳难留客,巫峡行去不见人。可是蓱号工洒道,东郊淮备要迎春。
秋阴疏梧桐,暮寒老蒹葭。病鹤卧空谷,游鸿起平沙。飘摇征衣单,寂历津堠赊。中年不禁别,湘江渺天涯。
君家有美竹,绕庐千百个。种时意虑深,别后年华过。颜色日益新,根本久已播。石间鸣溜去,烟外哀禽和。子特何依因,兹焉辜啸卧。慈亲齿发暮,学宦非敢惰。风云乖会遇,羽翼顿摧挫。遗经极精究,收功若计课。怀策游钜公,鲠语几喙唾。忍腹大穷归。离魂费招些。予尝欲论荐,身微
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青山石妇千年望,雷雨曾知来不来。
玉楼琼树晓烟披,拥衲开门四望学。清旷世人谁似我,雪中更到子猷溪。
草木敷荣怕入秋,霜天却自不穷愁。弹丸都把黄金铸,乱挂疎挂冻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