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邸留慈范,皇家肇庆基。
思齐京室配,袝庙濮园祠。
改卜三川兆,尊名一品仪。
礼隆由圣作,万世仰洪规。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濮安懿王夫人挽辞二首》是苏颂所作的一首诗词,描写了濮安懿王夫人的离别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国邸留慈范,
皇家肇庆基。
思齐京室配,
袝庙濮园祠。
中文译文:
国家的领地保留了您的恩德,
皇室的兴起离不开您的基石。
我思念您与齐王在京城的居所,
您的灵庙将在濮阳园中被供奉。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颂对濮安懿王夫人的深深怀念之情。濮安懿王夫人作为一个贤德之人,她的恩德是国家所保留的,皇室的兴起也离不开她的贡献。诗中提到了她与齐王在京城的居所,展现了她与皇室的紧密联系。而她的灵庙将在濮阳园中被供奉,显示了她的地位和荣誉。整首诗词表达了对濮安懿王夫人的崇敬和感慨之情。
第二首:
改卜三川兆,
尊名一品仪。
礼隆由圣作,
万世仰洪规。
中文译文:
改变卜筮的三川之地,
尊崇着您的名字,如同顶品之仪。
礼仪的庄严是由圣明之人所制定,
万世将仰慕您的崇高规范。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强调了濮安懿王夫人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诗中提到了改变卜筮的三川之地,暗示着她的智慧和能力,她所做的改变将会受到后世的尊重和仰慕。她的名字被尊崇如同顶品之仪,显示了她的威望和地位。而礼仪之庄严是由圣明之人所制定,说明她的行为符合崇高的规范,将被万世所仰慕。整首诗词展示了濮安懿王夫人在社会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这两首诗词通过表达对濮安懿王夫人的怀念、崇敬和仰慕之情,展现了她在国家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诗中运用了古代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词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一作应)马嘶乱。争渡金(一作黄)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一作力战)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一作报)天子。
天下方漫芜,顾我适有庸。使其已除涤,我将何以功。我岂大无效,自是用我慵。
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不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
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千里万里,唯留胡之空壳。边风萧萧,榆叶初落。杀气昼赤,枯骨夜哭。将军既立殊勋,遂有胡无人曲。我闻之,天子富有四海,德被无垠。但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亦何必令彼胡无人。
送我南来舟一叶,谁教催动鸣榔。高城不见水茫茫。云湾才几曲,折尽九回肠。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和天瘦了也何妨。只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
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攜筐去采桑。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