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院里趁村斋,卒死无人出地埋。
捏怪凌空摇木铎,春风处处露尸骸。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巖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普化赞》是宋代释宗杲(释绍昙)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普化寺僧人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大悲院里趁村斋,
卒死无人出地埋。
捏怪凌空摇木铎,
春风处处露尸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普化寺为背景,描述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景象。诗人在大悲院里趁村斋,这里可以理解为僧人们在修行中的一种活动,也是对寺院中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
诗中提到了卒死无人出地埋,这表达了僧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这里的出地埋可以理解为没有人愿意处理这些死者,也可能暗示着对死亡的接受和平等对待。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景象。捏怪凌空摇木铎,捏怪可以理解为塑造一些怪异的形象,而凌空摇木铎则是一种超越常规的行为。这里的木铎是佛教中的法器之一,一般用来敲击,发出悦耳的声音。通过这种描述,诗人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超然的境界,突破了现实的束缚。
最后两句春风处处露尸骸,则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春风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而处处露尸骸则表达了死亡无所遁形的现实。这种对春风和死亡的对比,使得诗词更加深刻而富有哲理。
总的来说,《普化赞》通过描绘普化寺中的景象,凸显了生命与死亡的对比,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诗中运用了一些奇特的形象和比喻,给人以启发和思考。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虔诚和对死亡的超越,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