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屋如燕巢,岁岁添泥土。
泥多暂完洁,屋老终难固。
况复非吾庐,聊尔避风雨。
图书易新幌,几杖移故处。
宵眠不择安,鼻息若炊釜。
儿孙喜相告,定省便蚤莫。
我生溪山间,弱冠衡茅住。
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
苦恨无囊金,莫克偿地主。
投老付天公,著身岂无所。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葺东斋》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敝屋如燕巢,岁岁添泥土。
我的破旧房屋像燕子的巢穴,年复一年都要重新添上泥土。
泥多暂完洁,屋老终难固。
尽管多加些泥土,暂时能使屋子看起来干净,但房屋老化后终究难以固守。
况复非吾庐,聊尔避风雨。
而且这房屋也并非我自己的,只是临时避风雨之所。
图书易新幌,几杖移故处。
书籍易于更换,只需几根拐杖就能搬迁到新地方。
宵眠不择安,鼻息若炊釜。
夜晚的休息并不舒适,呼吸声如同炊事的锅炉。
儿孙喜相告,定省便蚤莫。
儿孙们高兴地互相告知,一定要省吃俭用,以免早早耗尽。
我生溪山间,弱冠衡茅住。
我从小生活在山间溪流之间,年轻时住在茅草屋里。
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
我生来就没有华丽的房屋,无论到哪里,都只能将它变得有些趣味。
苦恨无囊金,莫克偿地主。
我痛苦地懊悔没有金钱,无法偿还土地主人。
投老付天公,著身岂无所。
老去时将自己归还给上天,身体又何处不是家。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的生活境遇和情感态度。他描述了自己贫困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物质困境的无奈和苦恼。然而,他并不愿意沉溺于物质困境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易。他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对于物质的看轻,表达了对家园的归属感,并通过将自己的命运归于天命,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流露出作者淡泊名利、宁静自在的心境,体现了宋代文人士人的独立意识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寒炉火冷浮青烟,劲风刮面如戈鋋。凝阴不动天欲雪,竟日兀兀成拘挛。广文才名四十年,天寒坐客犹无毡。参军官小技能薄,寂寞冷坐诚宜然。忘形杜老偶相觅,传呼歌舞开华筵。嗟予简书固可畏,不得对饮檐花前。谩有糟浆逆人鼻,汝阳口角空流涎。可能更似苏司业,只与时时送酒钱。
山蔽晴空望自遥,树开小道紫骝骄。沿溪飞盖传清荫,四野欢声拥海潮。
小疾如闲乐,微凉与睡宜。瞢腾如欲觉,展转复多时。四壁人声寂,疏帘日影移。诗囊与药里,一步不相离。
入门虽较小,中却是壶天。委曲松篁迳,清新锦绣篇。蟠胸有丘壑,随处是林泉。更读鳌峰句,风流似谪仙。
销铄玄微万境空,衔花百鸟谩寻踪。莫教顽坐精灵窟,门锁乱云千万里。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