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去百岁,都来三十春。
纵饶生得到,终免死无因。
密理方通理,栖真始见真。
沃洲匡阜客,几劫不迷人。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七十作》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在七十岁时,回顾自己的一生,表达了对生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如下:
七十去百岁,都来三十春。
纵饶生得到,终免死无因。
密理方通理,栖真始见真。
沃洲匡阜客,几劫不迷人。
诗意和赏析:
诗词开头的“七十去百岁,都来三十春”,揭示了诗人年事已高,但内心仍然充满活力和朝气。他用三十岁的心态去面对七十岁的年龄,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纵饶生得到,终免死无因”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他认为无论生命中经历了什么,最终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解释的。这种人生的无常和无解性在西方文化中称为“memento mori”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死亡不可预知的思考。
紧接着的两句“密理方通理,栖真始见真”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和真理的追求。他认为通过探索密理(深奥的文化和哲学知识),才能通达真理。只有在内心安静栖息,才能开始看清真相和本质。这种对智慧和灵性的追求,展示了唐代文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
最后两句“沃洲匡阜客,几劫不迷人”说明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不迷失。他比喻自己如沃洲和匡阜两个传说中的仙境,作为客人长久不迷失。这里的“不迷人”也可理解为不为外界干扰所困,不迷失自我的意思。这种对内心坚定和对世俗迷失的抵抗,再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真实的向往。
综上所述,《七十作》通过对生死、真理和自由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智慧、自由和清醒的人生图景,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启示和思考。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乱鸦飞鹭势纵横,对面机心岂易萌。一著错时都是错,宁无冷眼看输赢。
甘苦炎凉已遍经,少年磨洗晚年成。脚行险处人都错,心放宽时事自明。阅世兴衰天有眼,随时消长水无情。一身收拾归绳墨。才动千条万绪生。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澹荡春光物象饶,一枝琼艳不胜娇。若能许解相思佩,何羡星天渡鹊桥。
甲子周天事好还,关河响动剑光寒。秦川草木多如荠,时倚楼阑直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