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七夕》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贊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復乞外,歷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祕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僕射,谥曰文。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作品评述

《七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长忆少年时乞巧的情景,愿望像竹竿尖上的丝线一样多。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在七夕节庆祝乞巧的情景。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却被天河隔开,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乞巧是七夕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年轻的女孩们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求巧艺、智慧和美好姻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回忆少年时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七夕节的美好回忆和情感。首两句"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少时乞巧活动的记忆。少年时的作者用竹竿作为乞巧的工具,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丝线,寄托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年少时充满憧憬和向往的情感。诗中的"竹竿头上愿丝多"一句,既描绘了少年时代的情景,又隐喻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乞巧的愿望上,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和爱情的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七夕节和年少时充满憧憬的回忆。它既展现了乞巧的习俗,又渗透了作者对美好事物和追求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而愉悦的感觉。

  • 《田家十绝》

    绯裤青衫紫系腰,揽衣随过水平桥。虽然不识风流事,也向人前学逞娇。

  • 《登徒子好色赋》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 《用东坡回文韵》

    春晚落花馀碧草,日长舞蝶妒红蔫。新荷卷翠簪池面,弱柳垂丝织暝烟。

  • 《定林寺》

    山人当日济时艰,要把唐虞作样看。奏罢箫韶无凤至,空教猿鹤怨盟寒。

  • 《即事四首》

    游宦初心改,殷忧素发稀。稍閒甘昼寝,已暖怯春衣。遮眼惟黄卷,关心在翠微。去留俱有恨,不见二雏飞。

  • 《听歌一绝诗》

    协律新教罢。河阳始学归。但令闻一曲。余声三日飞。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