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复已夕,雨声全未疏。
掩关颇嗜卧,篝灯空照书。
点滴闻瓦沟,决溜鸣阶渠。
试作华屋想,未减严城居。
大江汹波浪,旷野风号呼。
那知三家村,有此一腐儒。
是身在宇宙,何适非蘧庐。
陵谷傥迁变,楼观皆空虚。
安心无秘法,绝念忘畏途。
生死尚可处,此境固有余。
张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岁随父宦游,尝从徐俯学诗。徽宗政和间以上舍释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爲陈留县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应东京留守兼亲征行营使李纲辟,旋与纲同日遭贬。金兵陷汴,避难吴越间。高宗建炎中起爲将作监,抚谕使,随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铨上书乞斩秦桧,贬新州编管,元干在福州作《贺新郎》词壮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词事追赴临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爲宋代着名爱国词人,词风豪壮,其子靖裒刻爲《芦川居士词》二卷传世。又有《芦川归来集》十五卷、附录一卷,已残。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增辑爲《芦川归来集》十卷。事见今人曹济平《张元干年谱简编》、王兆鹏《张元干年谱》。 张元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芦川归来集》爲底本,校以清抄残本(存六卷,其卷六、七爲诗,简称残本,藏北京图书馆),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简称排印本)。新辑集外诗附编卷末。
诗词:《七月三日雨不止后一日作》
译文:
夜色再度降临,雨声依旧不停。
关闭门户,我喜欢躺卧,
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书本。
滴水声从瓦沟传来,
水流奔涌着阶梯和水渠。
试着想象华丽的房屋,
却并未减弱我对严城的思念。
大江波涛汹涌,荒野呼啸。
谁能知道这个小村庄,
居然有一个颓废的读书人。
尽管我身处宇宙之中,
却无法摆脱蘧庐的情怀。
陵谷已经发生变化,楼观都变得空虚。
安心无需秘诀,忘却忧虑的旅途。
生死仍可承受,这种境况依然有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暮色降临、雨声不断的夜晚景象。诗人掩上门户,喜欢躺卧在家中,只有明亮的篝火照亮了他的读书之处。他聆听着点滴的雨水从瓦沟中滴落,水流奔流不息。在这个安静的夜晚,他试图想象一个华丽的房屋,以减轻他对离开严城的思念之情。然而,他深知大江波涛的浩渺和荒野的呼啸,感叹这个小村庄竟有一个颓废的读书人。尽管他身处广阔的宇宙之中,但他无法摆脱对蘧庐的情感纠结。他感叹陵谷的变化,楼观变得空虚无物。然而,他认为安心无需秘诀,只需忘却忧虑的旅途。生死仍然可以承受,这种境况依然有余。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个雨夜中读书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描写雨声、点滴和水流,营造出一种寂静和孤寂的氛围。他对离开家乡的思念和对宇宙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疲惫和对心灵归宿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写,传递了对生死、安宁和境遇的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独立见解。整首诗以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为主线,表现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余地。
亭午还同晓,馀春只见寒。不因阴雨窘,那识道途难。夹路峰峦隐,高田水潦漫。凭谁扫浮翳,杲杲出云端。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冕风。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三年官局冷如冰,炙手权门我未能。赖与白云之隐者,不谈黄卷即寻僧。萧萧帘箔风披竹,草草杯盘雪洒灯。尘土浮游浸相远,吴鱼燕雁两难凭。
鸥鹭相疏雁鹜亲,簿书丛里度光阴。尘埃已觉胸中满,霜雪还从鬓上侵。尽室修途方在念,连宵苦雨若为心。明朝傥得成团聚,有酒从教取次斟。
去年中秋洞庭野,寒瑶万顷兼天泻。岳阳楼上两幅巾,月入栏干影潇洒。世间此影谁能孤,狂如我友人所无。一梦经年无续处,道州还见倚楼图。
无多酌我盖司隶,不能满觞田将军。坐中幸免沐猴舞,且复周旋非贵人。人言劲饮无恶意,君胡作恶使客起。少陵亦遭田父肘,况我忘形友君子。从今勿劝亦勿辞,我欲眠时君自归。先生一斗一石醉,莫问喧争与嘲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