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千秋岁》

画堂人静,翡翠帘前月。
鸾帷凤枕虚铺设。
风流难管束,一去音书歇。
到而今,高梧冷落西风切。
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
魂欲断,情难绝。
都来些子事,更与何人说。
为个甚,心头见底多离别。

作者介绍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千秋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画堂人静,翡翠帘前月。
鸾帷凤枕虚铺设。
风流难管束,一去音书歇。
到而今,高梧冷落西风切。
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
魂欲断,情难绝。
都来些子事,更与何人说。
为个甚,心头见底多离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画堂景象,夜晚的月光透过翡翠帘子洒在房间里。床上的鸾帷凤枕虽然摆设得虚无缥缈,但流传于耳的风流传闻却很难加以控制,曾经的音书传递已经停止。如今,高大的梧桐树在寒风中冷落,切断了往日的情意。作者在未发一言之前就已泪如雨下,滴尽了相思之血。他的灵魂即将断裂,情感难以绝断。他想让大家分享一些琐碎的事情,但不知道要与谁说。他感到迷惘,他的内心被离别之苦所填满。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的离愁别绪。画堂人静的场景与月光交相辉映,突出了孤寂和凄凉的氛围。通过描绘鸾帷凤枕的虚设和风流传闻的难以控制,诗中透露出作者对过去风华之事的回忆和无奈。梧桐冷落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痛苦和心灵的孤独。作者的情感如泪水一般涌出,表达了他对离别情感的无法承受。最后,他感到无助和迷茫,不知道将自己的心事告诉谁,体现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离愁别绪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它展示了欧阳修在表达人情之时的敏感和细腻,同时呈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感风貌。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