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鬓发春风晚,十二阑干落照微。
多事钱塘江上水,送人离别送人归。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钱塘渡》是苏泂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傍晚的景象,以及在钱塘江上离别和归程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百年的鬓发随着春风已过半百,十二扇窗上残照微弱。
在钱塘江上,水流潺潺不断,发生着许多事情,送别别人,迎接归人。
这首诗词充满了离别与归程的情感,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诗人用"百年鬓发"来形容自己年华已逝,暗示着时光的无情。"十二阑干"则描绘了晚霞余晖透过窗户的微弱光线,暗示着夕阳西下的景象。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钱塘江,描述了江水的流动不息,象征着生活的变迁与人事的起落。"多事钱塘江上水"这句表达了江水上发生的各种故事和离别场景。最后两句"送人离别送人归"则传递了别离和归宿之间的情感。
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傍晚景象和钱塘江上离别与归程的描绘,表达了人生无常和离别的主题。诗人以寥寥数语,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人事的更迭以及人情的深沉,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情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苏泂的诗词才华,并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夏日曾随别驾归,朔风还作送公诗。行军司马自文采,祭酒诸生亡崛奇。国事急忙中着手,边筹閒暇处开眉。嘉陵想已波涛落,风雨无忘泊岸时。
轩轩众艺张天贶,翰墨悲凉二绝余。今日无人知姓字,史官他日若为书。
险绝称汉关,晨跻瞻一室。盘纡石路回,迤逦云峰出。古壁挂青苍,天风起萧瑟。洛城西首时,望望平烟密。
石绿藤黄间麝煤,半枯瘦篠羽{毡卜换土}毸。一时艮岳天颜笑,乞与宣和印押来。
车马退朝后,聿怀在文友。动词宗伯雄,重美良史功。亦曾吟鲍谢,二妙尤增价。雨霜鸿唳天,匝树鸟鸣夜。覃思各纵横,早擅希代名。息心欲焚砚,自靦陪群英。
一新柱石壮严闉,更值西风落帽辰。不用游从夸燕子,直将气焰压波神。山川尚遶当时国,城郭犹飘广陌尘。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