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颜求世亦何从,甔石时时得复空。
何日能无寒饿役,此身得与圣贤终。
人生汲汲须高致,世态浑浑未易穷。
安得相逢共相语,荒城回首又春风。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幼年丧父,育于游宦广陵之叔父王乙,遂占籍广陵(今江苏扬州)。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爲生,往来于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爲知己,遂公文学知名。卒于嘉祐四年,年二十八。有《广陵先生文集》,长期以抄本流传,分卷多寡不一。事见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及门人刘发《广陵先生传》(见《广陵集》附录)。 王令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广陵集》三十卷(其中诗十八卷)爲底本。校以明抄本(简称明本,藏北京图书馆)、一九二二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简称嘉业堂本),并采用沈文绰点校本《王令集》校记(简称沈校)。明抄本有拾遗一卷,据以补入,编爲第十九卷。
诗词:《强颜寄任道子权》
朝代:宋代
作者:王令
强颜求世亦何从,甔石时时得复空。
何日能无寒饿役,此身得与圣贤终。
人生汲汲须高致,世态浑浑未易穷。
安得相逢共相语,荒城回首又春风。
中文译文:
勉强面对世俗又有何用,空空地拾取甘蔗石。
何时能够摆脱贫困和饥饿的苦役,使我这身躯与圣贤同归。
人生急切需要追求卓越,世态繁杂难以穷尽。
能否有机会相遇并共同交谈,回首望见荒凉的城市又被春风吹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王令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中的"强颜求世"意味着作者被迫以勉强的姿态应对世俗的压力和困境,但他意识到这种方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成就。"甔石"指的是在贫瘠的土地上采摘甘蔗,意味着艰辛的生活和微薄的收入。作者渴望能够摆脱贫困和饥饿的困扰,与圣贤一样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境界。
诗的下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高尚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态的担忧。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卓越,但现实社会的繁杂和复杂使这成为一种困难。作者希望能够有机会与志同道合的人相遇,共同交流心灵的声音。最后,他回首望见荒凉的城市,却又感受到了春风的气息,这是一种希望和新的开始的象征。
这首诗词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体命运和社会境遇的思考。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今代陈仲弓,人门两鸡及。长离五色羽,览辉早翔集。功名虽鼎来,未肯心汲汲。自请牧一州,小民要安辑。维时春将半,桃李露华湿。慈颜御轻轩,采服随坐立。行行即下车,啸诺解苛急。凝香宴宾从,仁气散皋隰。政恐席未暖,追锋已催入。涂辙可通行,青云如陟级。
桂渐吹香菊渐斑,西风送步得高攀。天开图画著二老,我亦何妨一笑閒。
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
眼高不肯住浦都,梦绕江南水竹居。却入青原更青处,饱看黄本硬黄书。翦裁风月聊堪醉,折洗乾坤正要渠。赐宅不应公得免,未知北第似林庐。
蜡炬高花半欲摧,斑斑小雨学黄梅。有时燕寝香中坐,如梦前村雪里开。披拂故令携袖满,横斜便欲映窗来。重帘幽户深深闭,亦恐风飘不得回。
不作栋梁用,偏寻山寺居。但闻声似鼓,谁识木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