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麴生来,与常娥约,从太守游。
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霓裳曲换,清塞重裘。
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
油幢暇,不掀髯一笑,辜负中秋。
斗杓矗处中州。
还有解闻鸡起舞不。
看鸣弦中鹄,穿杨电激,飞球戏马,策垂星流。
绣帽归军,玳簪环客,薄晚同登庾亮楼。
浮生事,是几番玩月,何苦多愁。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沁园春·唤麴生来》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唤麴生来,与常娥约,从太守游。
唤麴生来,指的是召唤发酵酒曲的过程。常娥是传说中的仙女,与麴共同出游,意味着诗人欣赏美酒佳人的情景。
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霓裳曲换,清塞重裘。
诗人将美妙的音乐声音传递,萧关短笛是指悠扬动听的乐曲。霓裳曲是古代的舞曲,清塞重裘则代表冬日寒冷。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音乐和美好的景物的喜爱。
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
桂树的影子摇曳,桐树的阴凉逐渐消失,描绘出秋天的景色。征人指的是在征战中的士兵,他们的头发沾满了霜露,表现了战争带来的艰辛和疲惫。
油幢暇,不掀髯一笑,辜负中秋。
油幢指的是高悬的灯笼。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不愿意掀起胡须,一笑倾城的情感,暗示了他对美好时光的辜负,以及对中秋节的遗憾。
斗杓矗处中州。还有解闻鸡起舞不。
斗杓是古代计时的器具,矗处中州表示时间已经过了半夜。诗人问道,是否还有人能够听见鸡鸣起舞的声音,探讨人们是否还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看鸣弦中鹄,穿杨电激,飞球戏马,策垂星流。
诗人观赏鸣琴中的天鹅,箭穿杨柳迸发出电光,飞球戏马,表示人们尽情娱乐。策垂星流则是指驾驭着奔腾的马匹,畅游在苍穹之间。
绣帽归军,玳簪环客,薄晚同登庾亮楼。
诗人描绘了将战争胜利归来的士兵们,他们头戴绣帽,身佩玳簪,迎接归来的宾客。薄晚同登庾亮楼,指的是与朋友一同登上庾亮楼,欣赏美好的夜晚。
浮生事,是几番玩月,何苦多愁。
诗人在最后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浮生事,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他询问人生中玩赏月亮的次数,暗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他质疑为何要多愁善感,呼吁人们享受生活,不要过度忧虑。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美酒佳人、音乐和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战争、时光流逝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唤麴生来、桂影飘摇、油幢暇等,以及对音乐、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词给人以豪迈激昂之感,同时也透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的疑问。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思的思考,诗人呼吁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不要过度忧虑,体现了宋代文人的豁达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
何地堪相饯,南楼出万家。可怜高处送,远见故人车。野果新成子,庭槐欲作花。爱君兄弟好,书向颍中夸。
国香不欲论家谱,合姓孙枝作郑花。
墙角新开白版扉,时寻樵牧弄烟霏。代耕岂若收躬稼,赐帛可如出自机。湖海浪游今已倦,山林独往未全非。百年只愿身强健,长为慈亲负米归。
群儿欺老少陵穷,口燥唇乾发漫冲。颠沛须臾犹执礼,古来惟有一高共。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自喜时。名在士人当盛世,生於中国作男儿。良辰美景忍虚废,骤雨飘风无定期。过此焉能事追悔,尧夫非是爱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