桤塍芋垄意中行,浩荡薰风不计程。
雨脚背人归玉垒,江声随马入青城。
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
水竹光中同一笔,丐君荷露濯尘缨。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青城县何子方使君同年园池》是宋代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桤塍芋垄意中行,
浩荡薰风不计程。
雨脚背人归玉垒,
江声随马入青城。
五桥今日新知路,
千佛当年旧缀名。
水竹光中同一笔,
丐君荷露濯尘缨。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青城县何子方使君同年园池的景色和意境。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岁月的感慨。诗中展现了桤木塍、芋垄等农田景色,以及浩荡的薰风,诗人用行程的计量方式来表达薰风的广阔和壮丽。雨脚背人归玉垒,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滴落在人们背上,仿佛将他们送回了宫殿。江声随马入青城,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声音与马嘶的声音相伴随,表达了进入青城的感觉。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诗人描述了青城的景色中的五座桥梁,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传统的珍视。水竹光中同一笔,丐君荷露濯尘缨,这两句表达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洁净,以及对君子风范和高尚品德的赞扬。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诗中的桤木塍、芋垄等描写了农田的景色,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和宁静的氛围。薰风的浩荡和江声的伴随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壮美和宏大。在描绘青城的景色时,诗人将历史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提及五座桥梁和千佛,展示了青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最后两句以水竹和荷叶来表达自然之美,以及对君子风范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词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情厚意,从而引发共鸣和思考。
望阳生渐布,见梅萼、暖初回。向雪里、一枝才苞,素艳已占春台。烟笼半含粉面,透清香、暗触满襟怀。可惜前村望断,魏林庾岭栽培。皑皑。嫩蕊清光,凝笑也恁风猥。但折取行人,途中对酒,不用尊罍。芬芳正当岁暮,谩休夸桃李苦相催。早报明年律应,又还依旧先开。
寒意勒花春未足。只有东风,不管春拘束。杨柳满城吹又绿。可人青眼还相属。小叶星星眠未熟。看尽行人,唱彻阳关曲。心事一春何计续。芳条未展眉先蹙。
至道无难,万水千山。唯嫌拣择,鹄墨乌白。才有是非还护惜,不会不知全得力。明白里头如放行,腰金犹颂青青麦。
三月山南路,村村叫杜鹃。白云千嶂晓,斜月一溪烟。水冷长松井,春香小荠田。何时移别业?来往绣湖边。
唆伊争讼真伊贼,劝你休和是你师。纵使胜来耕已废,得便宜处失便宜。
放逐归来寂寞滨,颠毛雪色面皮皴。怪奇昔有观邕者,老丑今无看玠人。一枕唤回将觉梦,三薰惜取已来身。绣裳蝉冕丛忧愧,得似先生折角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