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驺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回。
常日锦囊犹有句,况从三十六峰来。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庆充自黄山归,索其道中诗,书一绝问之》
鸣驺如电马如雷,
知是婆娑醉尉回。
常日锦囊犹有句,
况从三十六峰来。
中文译文:
庆充自黄山归,寻找其中的诗句,在一首绝句中提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范成大创作的,描述了他自黄山归来后,寻找道中诗句的情景,并以绝句形式提出问题。
首先,诗中用"鸣驺如电马如雷"来描绘作者自己。"鸣驺"是指鸣动的战马,"如电"和"如雷"形容其神速和威力。这里是作者借喻自己的精神状态,显示他的豪情壮志和行动力。
接下来,诗中提到"知是婆娑醉尉回",意指作者深知自己是在婆娑的自然景色中,醉心于文学艺术的游历。"婆娑"形容山水的优美和宜人,"醉尉回"则是指作者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在第三句中,诗人提到自己平日里的"锦囊",意指他一直保存着珍贵的诗句和才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一直以来对文学的关注和热爱,也暗示了他希望能够从黄山归来时,带回更多珍贵的文学灵感。
最后一句"况从三十六峰来",指的是作者从黄山的三十六峰中归来。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拥有众多雄奇险峻的山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从黄山归来时所带来的丰富的体验和灵感,也显示了他对黄山的景色和文化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山归来后,寻找道中诗句的心境,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通过描写自己的精神状态、表达对黄山自然景色的敬仰以及对文学才情的渴望,范成大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和追求。
三宿酣神酎,乡名因此呼。山中千日者,自合是仙都。
连月奔趋祷雨坛,即今积雨厌蒙漫。苍天信自有时漏,后土不知何日乾。坐想田畴沦沼沚,忍闻升合换罢纨。纵阳援溺知无术,惭愧身为抚字官。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初筵裛重露,日出
北固多陈迹,东山复盛游。铙声发大道,草色引行驺。此地何时有,长江自古流。频随公府步,南客寄徐州。
笔判虚空也太奇,古今天下几多诗。虚空判了元无尽,信手拈来自不知。
吾慕斯人不以官,会昌一梦中兴间。何须更作穷愁志,秋雨长时睡正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