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
雪兴正照天西角,日影长浮雨上头。
峰顶何曾知六月,尘间想已别三秋。
佛毫似欲留人住,横野金桥晚未收。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这首诗词是范成大创作的《请佛阁晚望,雪山数十峰如烂银,晁耀暑光中》。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垒块苍然是九州,
大千起灭更悠悠。
雪兴正照天西角,
日影长浮雨上头。
峰顶何曾知六月,
尘间想已别三秋。
佛毫似欲留人住,
横野金桥晚未收。
诗意:
这首诗以观赏雪山为主题,通过描绘雪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展示了雪山的辉煌美景,以及时间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同时,诗人还融入了佛教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和渴望。
赏析:
该诗以范成大擅长的山水描写为基础,通过对雪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无垠。首两句“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表达了大千世界的广袤和无边无际的宇宙意象。接下来的两句“雪兴正照天西角,日影长浮雨上头”,生动地描绘了雪山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银色的光辉,与天空和雨云相互交织,形成壮丽的景象。
诗的后半部分突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短暂。诗中提到“峰顶何曾知六月,尘间想已别三秋”,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峰顶的雪山似乎没有察觉到六月的来临,而人间的尘世已经经历了三个秋天。这种对光阴之短暂的思考,进一步凸显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最后两句“佛毫似欲留人住,横野金桥晚未收”,则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向往和追寻。佛毫是指佛陀的头发,暗示着佛陀的存在和佛法的普世意义。诗人希望佛法能够让人们安住于此,不离开这壮丽的景色和内心的净土。横野金桥是蕃僧的别称,晚未收指的是晚钟尚未敲响,暗示着宗教的氛围和仪式的未完。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雪山景色的描绘,融入了时间的流转和佛教的意象,展示了范成大独特的山水诗风和对自然、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文聚星辰衣彩霞,问谁兄弟是刘家。雁行云掺参差翼,琼树风开次第花。天假声名悬日月,国凭骚雅变浮华。曾穷晋汉儒林传,龙虎虽多未足夸。
拔毫已付管城子,烂胃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俎伴风流。
寻僧已寂寞,林下锁山房。松竹虽无语,牵衣借晚凉。
欲知亲切处,必定无本据。忽然言不会,勘破面壁觑。
艰难时世。万事休夸会。官宦误人多,道是也、终须不是。功名事业,已是负初心,人老也,发白也,随分谋生计。如今晓得,更莫争闲气。高下与人和,且觅个、置锥之地。江村僻处,作个老渔樵一壶酒,一声歌,一觉醺醺睡。
衰疾犹能饭一箪,蓴丝菰首亦加餐。旧叨刻印俄销印,老媿弹冠亟挂冠。自怪嵇康如许嬾,人怜范叔不胜寒。得钱剩买青芒屦,采药名山兴未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