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迳桃溪碧草芳,故园遥寄水云乡。
老来转使宦情薄,春思颇增诗兴长。
教子文书容自勉,逢人尊酒为谁忙。
海棠却似怜衰朽,依倚东风试晚妆。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清明即事》是宋代王之道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在清明节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艺术创作的渴望。
诗中描绘了柳树成行,桃溪清澈,碧草茂盛的景象。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个怡人宜人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和舒适的感觉。故园虽然遥远,但作者通过信函将思念之情寄托于水云乡,使诗词中的情感更加真挚。
接下来,作者回顾了自己年老之后的境遇,感叹宦情的淡薄。年老之际,作者的春思愈发增加,诗的灵感也更加丰富。这表明作者在年老之后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热情并未减退,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谆谆教导子女要勤奋学习,充实自己的才华,以期自我激励。同时,作者也提到了逢人就喜欢敬酒的情景,这里的敬酒也许代表了人们对作者的尊重和支持。这一描写暗示了作者在社交中的受欢迎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最后,作者用海棠花作为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年老,却仍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和对自身形象的打理。海棠在东风的吹拂下试着晚妆,展示出一种追求美丽和自我修饰的姿态。这表明作者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便年华已逝,依然保持着对美的向往。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渴望。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情感的真挚打动着读者,展示了作者对美和心灵追求的执着态度。
嘉木开繁阴,叠障围空翠。蟠极得疏梅,凛凛有高致。馀芳敢追扳,薰莸不同器。相期忘机友,共结棲真计。清姿固可人,所乐在臭味。
薄游厌人境,振策穷幽躅。理公所开凿,遗迹在岩麓。秋杪霜叶丹,石面寒泉绿。仰窥条上猿,攀萝去相逐。物情一何适,人事有羁束。却过猊峰回,遥望松林曲。前山夜来雨,湿云涨崖谷。缥缈辨朱甍,禅房带修竹。故人丹丘彦,抱被能同宿。名篇聊一咏,异书欣共读。蹉跎未闻道,黾勉
仁莫如父子,义莫如君臣。二者尚有失,自馀恶足论。
处处如雷针在舌,咂肤成群难扑灭。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荆棘不产茅山帝,天台有菌皆可尝。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
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待君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天下名山数南国,岘首首推襄汉域。前年假节使湖外,道出铜鞮一攀陟。檀溪西下烟雨繁,梦泽南回云雾织。绝壁颓岩画障开,阳林杂蘤天光逼。飘然不减京台乐,城阙弦歌野耕植。借问人心谁见思,云来远庇羊公德。乃知仁爱与山俱,奚用沈碑衒金刻。追询耆旧访祠宇,迟拜丹青纪聪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