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李峤,字巨山,赵州贊皇人。儿时梦人遗双笔,由是有文辞。弱冠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武后时,官凤阁舍人,每有大手笔,皆特命峤为之,累迁鸾臺侍郎,知政事,封赵国公。景龙中,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刺怀州,明皇贬为滁州别驾,改庐州。峤富于才思,初与王、杨接踵,中与崔、苏齐名,晚诸人没,独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集五十卷,今编诗五卷。
清明日龙门游泛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中文译文:
清明时节,龙门之滨游舟。
晨曦照耀着国门,将发出盛大的声势。
洛阳的大道纷纷而至,朝南望去是伊川的宫阙。
波光粼粼中乘着和风,清明时分送来了芬芳的月光。
林中层峦叠嶂,水中千龛耸立。
锦绣的袂袖盈袅,轻快的小舟掠过水面。
大家都在快乐地行走,只是担心美好的声名很快会消逝。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清明时节的景色,以及人们游玩于龙门之滨的情景。首节写出国门洋溢着兴旺的气息,预示着将有盛大的活动。第二节描绘了洛阳道路繁忙的景象,而远方的伊川宫阙更是让人心驰神往。第三节以乘风漾舟、月色如花的场景,展现了清明时分的宜人气候。第四节以林中的山峦和水中的龛塔为背景,营造出一幅自然山水之美的画面。最后一节以修饰杨袖香舟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声誉的忧虑与珍惜。
整篇诗词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春日游玩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人们对流传美名的向往。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描绘景色和人物形象,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繁华而又宁静的清明节景象之中。同时,通过最后一节的感慨,让人们反思美好时光的短暂和珍贵,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忧虑和珍惜。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春日游玩的赞美和感叹,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
天畏遐福,允彰父慈。维昔旷典,我能举之。徐尔陟降,敬尔威备。申锡无疆,永言保之。
处心心无愧,持身德有常。施恩周里闬,植福遍僧坊。入户书盈室,开樽客满堂。清芬传后叶,看取桂枝芳。
社近楼台昼已长,丰年颇减簿书忙。雨催树绿吹箫陌,日射尘红击鞠场。农事渐兴初浸种,吏衙早退独焚香。晚来别有欢然处,检教儿书又一箱。
夜色澄明。天街如水,风力微冷帘旌。幽期再偶,坐久相看才喜,欲叹还惊。醉眼重醒。映雕阑修竹,共数流萤。细语轻盈。侭银台、挂蜡潜听。自初识伊来,便惜妖娆艳质,美眄柔情。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游丝荡絮,任轻狂、相逐牵萦。但连环不解,流水长东,难负深盟。
酒边无物伴长瓶,一颗新莲一段冰。月下不风终是爽,烛光何罪也堪憎。
良夜岁应足,严风为变春。遍回寒作暖,通改旧成新。秀树因馨雨,融冰雨泛蘋.韶光不偏党,积渐煦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