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暮春天,上巳清明五日前。
红杏园林初过雨,绿杨庭院欲生烟。
无花无酒伤今日,宜麦宜蚕胜去年。
却怪山中时候早,树林深处有鸣蝉。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清明》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三月的暮春景象,具有浓郁的清明节氛围。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江南三月暮春天,
上巳清明五日前。
红杏园林初过雨,
绿杨庭院欲生烟。
无花无酒伤今日,
宜麦宜蚕胜去年。
却怪山中时候早,
树林深处有鸣蝉。
诗意:
这首诗以清明节的前五天为背景,描绘了江南地区在三月的暮春时节的景象。诗人通过描写红杏园林初雨过后的情景,以及庭院中绿杨树欲生烟雾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渐近和生机的回归。诗人表达了对这个特殊时刻的思考和感慨,提到了无花无酒的清明习俗,但也指出今年适宜种麦和养蚕,胜过去年。最后,诗人用鸣蝉的声音暗示山中时节早,暗示着时光的飞逝和春天的短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地区清明节前的景象,展示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的变化。虞俦以极简的几笔勾勒出红杏园林初雨过后的景色,以及庭院中绿杨树欲生烟雾的模糊景象,给人以清新而朦胧的感觉。诗人以短暂的文字,表达了对清明节的思考和感慨,同时描绘了农耕生活的变化。他提到了清明习俗中无花无酒的特点,但也指出了适宜种麦和养蚕的机会比去年更好,表达了希望和乐观的情绪。最后,通过提及鸣蝉的声音,诗人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春天的短暂,增添了岁月变迁的哲理意味。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和人们在清明时节的生活状态,寄托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新一年丰收的期望。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宋代诗人在描写自然和表达情感方面的才华。
暖醉寒醒各自奇,千花谁是复谁非。燕支浓透春风面,翡翠新裁生色衣。破落东皇能许劣,庄严西子较些肥。痴儿犹恨无香在,紫蝶黄蜂政打围。
报南枝、东风试暖,萧萧甚情味。乱琼雕缀。幻姑射精神,玉蕊佳丽。寿阳宴罢妆台倚。眉颦羞鹊喜。念误却、何郎归去,清香空翠被。溪松径竹素知心,青青岁寒友,甘同憔悴。渐画角,严城上、雁霜惊坠。烟江暮、佩环未解,愁不到、独醒人梦里。但恨绕、六桥明月,孤山云畔水。
征夫去时着伫葛,征夫未回天雨雪。夜呵刀尺制寒衣,儿小却倩人封题。上有泪痕不教洗,征夫见时认针指。殷勤着向边城里,莫遣寒风吹腠理。江南江北一水间,古人万里戌玉关。
茂松修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濆。笑傲一生虽自乐,有司还欲选方闻。
喜见人间百岁翁,青鞋藜杖步如风。一庵无处知身幻,四海行来觉眼空。论相又看新进士,挑诗多识旧名公。承平往事谁知得,闲听高谈梦寐同。
遗蝗出境乐秋成,多稼登场喜雨晴。暗笑衰翁不解事,犹怀万里玉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