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清平乐(大石调)》

屏山斜展。
帐卷红绡半。
泥浅曲池飞海燕。
风度杨花满院。
云情雨意空深。
觉来一枕春阴。
陇上梅花落尽,江南消息沈沈。

作者介绍

张先(九九○~一○七八),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齐东野语》卷一五)。官宿州掾(《能改斋漫录》卷一七),知吴江县(《中吴纪闻》卷三),嘉禾判官(《宛陵集》卷九《送佥判张秘丞赴秀州》)。晏殊知永兴军,辟爲通判(《画墁录》)。歷知渝州、虢州(《宛陵集》卷二一、三九),以都官郎中致仕。张先以词着,与柳永齐名,苏轼以爲“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嘉泰吴兴志》谓有文集一百卷,惟乐府行于世。史籍无传,其事迹详见夏承焘《张子野年谱》(载《唐宋词人年谱》)所考。 张先诗,以南宋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张都官集》一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之《安陆集》,并参校《苕溪渔隐丛话》(简称丛话)、《至元嘉禾志》(简称嘉禾志)等。另从《安陆集》、《永乐大典》、《能改斋漫录》等书中录诗十九首。

作品评述

《清平乐(大石调)》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张先。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屏山斜展。
帐卷红绡半。
泥浅曲池飞海燕。
风度杨花满院。
云情雨意空深。
觉来一枕春阴。
陇上梅花落尽,江南消息沈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情。

首句“屏山斜展”描绘了远处的屏山,它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屏山是指屏风状的山脉,斜展的意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接着是“帐卷红绡半”,这句描述了卷起的红色丝绸帐幔。这里的红绡象征着热闹和欢乐,但只卷起了一半,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不完整。

“泥浅曲池飞海燕”是描写了曲池上飞翔的海燕。曲池是一处景观池塘,泥浅指的是水面浅,海燕在这里象征着自由和轻盈。这句表达了作者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风度杨花满院”描绘了院子里杨树花盛开的景象。杨花在春天盛开,而风度则指的是风姿,这里可能暗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云情雨意空深”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云情指的是对亲人的思念,雨意则象征着忧伤和落寞。空深表示思念之情无处不在,无法散去。

“觉来一枕春阴”表达了作者在春天阴郁的气氛中醒来的感觉。这里的春阴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孤寂。

最后两句“陇上梅花落尽,江南消息沈沈”揭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陇上指的是作者的故乡,梅花落尽暗示着时光流转,孤寂的感觉。而江南消息沈沈则暗示了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的消息渺茫,心中的忧思更加浓重。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愁和思乡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意象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复杂性。

  • 《乍归九首》

    手种梅无恙,苍苔满树身。可怜开较早,不待远归人。

  • 《初夏夜赋》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廊腰得风远,树罅见星疏。门掩鸦栖後,钟鸣月上初。青灯尚堪近,起了读残书。

  • 《春寒》

    重楼燕子隔天涯,五柳阴疏未聚鸦。十日春寒淹雨雪,几番风信到梨花。横塘水长听莺处,小巷泥深卖酒家。多少朱门咽弦管,沉香火底按琵琶。

  • 《临江仙》

    自笑荒才非世用,功名都付悠悠。断肠怕上夕阳楼。萧萧枫叶下,漠漠苇花秋。日月未知忙底事,东生又复西流。古人不见使人愁。秋兰无处采,流水满芳洲。

  • 《秋日归旧山》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 《永宁庵》

    路入永宁方午阴,禅师聊复坐沉吟。欲将门外葫芦水,倒作田间三日霖。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