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清平乐》

候蛩凄断。
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
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作者介绍

张炎(一二四八~一三二○),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成纪,居临安(今属浙江)。俊裔孙。宋亡不仕,纵游浙东西以终,元仁宗延祐七年卒。平生工长短句,以春水词得名,因称张春水。有《山中白云词》。事见《山中白云词》卷首、冯沅君《张玉田先生年谱》(《双玉丛书》)。

作品评述

清平乐·候蛩凄断翻译及注释

翻译
蟋蟀哀鸣欲断魂,
秋风萧瑟秋江岸,人语秋虫共鸣。
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
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
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
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
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注释
蛩:音穷,蟋蟀。
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清平乐·候蛩凄断赏析

  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其时,张炎年五十三岁。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晚唐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此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清代陈廷焯评价说: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如《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类皆“精警无匹”。(见《白雨斋词话》卷二)。

  • 《送开公归径山》

    白头住世我无日,破衲出家师妙年。衮绣门犹自妄,瓶盂踪迹不离禅。鸡催晓月人奔渡,雁唤西风叶满船。梦境相逢便相别,万峰秋色正磨天。

  • 《乱离杂诗》

    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 《泊雷江》

    沽酒难浇傀儡胸,风平浪息卧孤篷。寒知僵舣雷江口,醒落狂吟雪店中。劳去有身侔病鹤,愁回无耳听哀鸿。行人那比淮人逸,豆饭藜羹乐岁终。

  • 《龙溪道中》

    潮痕初涨没汀沙,隔岸青帘认酒家。要识江乡春事晚,东风吹尽野棠花。

  • 《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浣溪沙 寿南阳周文卿八十》

    落日吴江驻画桡。招提佳处暂逍遥。海风吹面酒全销。曲沼芙蓉秋的的,小山丛桂晚萧萧。几时容我夜吹箫。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