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声渐微,秋虫声渐繁。
微物何所知,时至不得间。
嗟我镜中发,亦复就凋残。
凄然杂忧患,霜风埽茅菅。
反不如彼虫,自得草莽间。
所以达生士,逃名在空山。
客居虽云乐,不如早知还。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秋虫叹》是宋代戴表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天的虫声在夏天渐渐微弱,而在秋天却渐渐繁盛。微小的生物又能了解什么呢,时光流转却无法阻挡。我叹息着自己在镜子中的发丝,也逐渐变得凋敝。忧愁和困扰交织在一起,寒霜和寒风刮过茅草和菅茅。与那些虫子相比,我反而不如它们,在草丛中自得其乐。因此,追求名利的士人,不如逃避喧嚣,在空山中寻求宁静。虽然在客居中也能感到快乐,但与早日明白归去的道理相比,却不如早早知晓。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秋虫的声音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夏虫声渐微、秋虫声渐繁,反映了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微物何所知,时至不得间,表明人类对于时间和生命的理解是有限的,而时光却无情地流转。作者通过嗟叹自己镜中发丝的凋残,抒发了对自身衰老和时光流逝的忧虑。诗中的凄然杂忧患、霜风埽茅菅,描绘了冷寂的秋季景象,以及人生中的困扰和烦恼。与虫子自得草莽间的状态相比,诗人感到自己不如它们,呼应了人们对自然状态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通过反思客居和追求名利的虚无,提出了在空山中逃避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建议。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状态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归程风强阻,春色有如无。上水千帆健,中流一矴孤。雨冲寻屋燕,云背立樯乌。尽说明朝顺,江行旧有图。
携锡西山步绿莎,禅心未了奈情何。湘宫水寺清秋夜,月落风悲松柏多。
作县如弄潮,莫汲半呷水。红旗上岸来,喝采沙河市。拈取第一筹,细柳天风裹。
当年曾忝从官班,再拜天颜咫尺间。今历千山嫌未隐,芒鞋明月又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