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
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
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
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秋日登海州乘槎亭》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日登海州乘槎亭
海上西风八月凉,
乘槎亭外水茫茫。
人家日暖樵渔乐,
山路秋晴松柏香。
隔水飞来鸿阵阔,
趁潮归去橹声忙。
蓬莱方丈知何处,
烟浪参差在夕阳。
中文译文:
秋天的海州登上乘槎亭,
海上的西风八月凉爽,
乘槎亭外面是一片茫茫的水。
人家里的阳光温暖,樵夫和渔民快乐,
山路上秋天的晴天,松柏的香气扑鼻而来。
隔着水面,鸿雁阵阵飞来,阵势宽广,
乘着潮水回家,划桨的声音匆忙。
蓬莱方丈在哪里呢?不知道在何处,
烟雾和波浪在夕阳下交错起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登上海州乘槎亭的景象。诗人通过描写海上的西风、茫茫的水面、温暖的人家、秋天的山路和夕阳下的烟雾和波浪,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诗中的海上西风八月凉,表达了秋天的凉爽和清新。乘槎亭外水茫茫,形容了海的广阔和无垠。人家日暖樵渔乐,描绘了人们在温暖的阳光下从事樵夫和渔民的快乐生活。山路秋晴松柏香,通过描写秋天的晴天和松柏的香气,展现了山间的宁静和秋天的美丽。
诗中的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描绘了鸿雁飞过水面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乘着潮水回家的忙碌场景。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表达了诗人对蓬莱方丈的向往和对夕阳下烟雾和波浪的观察。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秋天海州的景色,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小卧竹间斋,幽怀得好开。病从凉后减,雨及望时来。两屩山千叠,诸雏饭一杯。吾生计此耳,无梦到燕台。
紫府真人饷露囊,猗兰灯烛未荧煌。丹华乞曙先侵日,金焰欺寒却照霜。谁与佳名从海曲,只应芳裔出河阳。那堪谢氏庭前见,一段清香染郄郎。
老人气血少,日夜遭煎煮。点检槁形骸,能禁几寒暑。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1]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2],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3],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4]吾道兮洞庭。薜荔柏佤兮蕙绸,荪桡[5]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
一子落天上,生此青璧枝。欻从山之幽,劚断云根移。劲挺隐珪质,盘珊缇油姿。叶彩碧髓融,花状白毫蕤。棱层立翠节,偃蹇樛青螭。影淡雪霁后,香泛风和时。吾祖在月竁,孤贞能见怡。愿老君子地,不敢辞喧卑。
翩翩水鸟自沉浮,红蓼黄芦两岸秋。隔水人家一犬吠,斜阳篱落有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