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沾秋旱,清曦霁晓氛。
山留归壑水,风送过江云。
碧瓦觚棱出,黄茅兔径分。
高僧似相喜,茗饮话殷勤。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秋日游南汰二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王之道。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
诗词的译文如下:
第一首:
小雨滋润着秋天的旱土,
清晨的曙光洗净了早霭。
山峦留住了回归的溪水,
微风将云彩吹过江河。
青色琉璃瓦显露出锋芒,
黄色茅草分隔了兔径。
高僧似乎相互欢喜,
品茗而谈,言谈殷勤。
第二首:
古镜中映照着秋日的寒辉,
青松拂动着晨风的气息。
溪水清澈见底,石头泛起涟漪,
林泉鸟语传来,花香扑鼻。
红叶如火点缀绿野,
彩霞渲染云霄。
高僧庭院清净无尘,
似乎在品味着香茗,探讨着深邃的话题。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环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的小雨滋润了秋旱的土地,清晨的曙光洗净了早霭,展现了秋天的清新和生机。山峦留住了回归的溪水,微风吹过江河,展示了大自然的连绵不断的变化。同时,诗中的高僧茗饮谈话,显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深刻思考的渴望。
整首诗词以秋天的景色为基础,通过描绘具体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人文关怀的向往。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深层次的意境,同时也可以通过与诗人的思想交流,反思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世已无孔子,获麟意谁知。我尝为之说,闻者未免非。而子独曰然,有如埙应篪。惟麟不为瑞,其意乃可推。春秋二百年,文约义甚夷。一从圣人没,学者自为师。峥嵘众家说,平地生险◇。相沿益迂怪,各斗出新奇。尔来千余岁,举世不知迷。焯哉圣人经,照耀万世疑。自从蒙众说,日月
年年时节近中秋,佳水佳山熳烂游。此际归期为君促,伊川不得久迟留。
依依宫柳指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园林悭十亩,天赐老生涯。雪境吟终夜,春时醉一家。篱疏簪菊种,石古络藤花。莫有同盟者,多煎谷雨茶。
驾言寻凤侣,乘欢俯雁池。班荆逢旧识,斟桂喜深知。紫兰方出径,黄莺未啭枝。别有陶春日,青天云雾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