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蛩响梦频醒。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
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
张镃(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俊曾孙。以廕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爲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爲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卷(其中诗九卷)。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干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秋声》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镃。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秋季声音的感受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林居多解识秋声,
岂是松篁耳惯经。
桐杂蝉鸣愁易起,
蕉和蛩响梦频醒。
琅琅急雨喧荷港,
戛戛清风战苇亭。
一事古人犹可恨,
不言杨柳最堪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秋声为主题,通过描绘不同的秋季声音,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情和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自己多住在林中,对秋声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验,认为这些声音不是普通的松树和竹子可以听到的。这种表达方式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细微之处的关注。
接着,诗人描述了桐树的声音和蝉鸣声,将它们与愁绪联系在一起。桐树的声音夹杂着蝉鸣,使人容易产生忧愁的情绪。蕉树和蛩虫的声音则会使人从梦中频繁醒来,这种描绘表达了秋天对人们情感的触动和影响。
然后,诗人描述了琅琅急雨喧闹的荷港和戛戛清风战树亭的声音。雨声打击着荷港,清风吹拂着亭子中的苇草,形成了一种战斗的态势。这种声音的描绘使得诗人对秋天的声音充满了生动和活力。
最后,诗人提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情,即古人没有提及杨柳的声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遗憾和对杨柳声音的推崇。杨柳的声音被诗人看作是最值得倾听的声音,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杨柳的喜爱和对自然声音的赞美。
整首诗词通过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秋天声音的细腻触动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声音的交织和对比,诗人传达了秋天的情感和美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动画面的秋日世界。
江南江北尽云沙,车骑东来风旆斜。倒影楼台开紫府,得霜篱落剩黄花。钓溪筑野收多士,航海梯山共一家。想见屋坛祝尧寿,步虚声里静无哗。
万树青青入望遥,行人犹自说隋朝。啼莺不管繁华歇,还带春风上柳条。
画得青溪样,宜于紫府观。 ——皎然日明烟霭薄,风落水容宽。 ——崔万画野高低接,商工井邑攒。 ——潘述疏川因稼穑,出使问艰难。 ——皎然
岭近梅花开已多,水南梅事又如何。使君假日曾游否,客子临风空屡哦。好士何妨勤下榻,丰年那有拙催科。倦游我亦怀三径,何况传闻政免苛。
三间书屋年年在,一点禅灯夜夜明。门外青苗浑不见,半山松竹自秋声。
只有梅花是故人。岁寒情分更相亲。红鸾跨碧江头路,紫府分香月下身。君既去,我离群。天涯白发怕逢春。西湖苍莽烟波里,来岁梅时痛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