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秋声》

蚯蚓如嘒管,逢时土中鸣。
秋蝉抱枝死,不敢鼓秋声。
听者何无厌,忽如鸣秦筝。
大雨漂九土,旷荡空太清。

作者介绍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作品评述

《秋声》是宋代诗人郑獬的作品。这首诗以秋天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写蚯蚓、秋蝉和大雨等元素,表达了对秋天声音的赞美和思考。

译文:
蚯蚓如嘒管,逢时土中鸣。
秋蝉抱枝死,不敢鼓秋声。
听者何无厌,忽如鸣秦筝。
大雨漂九土,旷荡空太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表象,通过声音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氛围和意境。首先,诗人用蚯蚓来比喻秋天的声音,形容其像嘒管一样在土中发出声响。这里蚯蚓的鸣叫声象征着秋天的声音,给人以丝丝清寒之感。

接着,诗人提到秋蝉,它们在秋天抱着枝杈而死,不敢再唱出秋天的歌声。这表达了秋蝉对秋天声音的敬畏,使人感受到秋天的肃穆和庄严。

诗人接下来通过对听众的反问,强调了人们对秋天声音的喜爱。他说,谁能够厌倦地聆听秋声呢?这种声音让人感受到它如同鸣动的秦筝般的美妙。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秋天声音的魅力和吸引力,以及人们对它的追求和喜爱。

最后,诗人描绘了大雨滂沱,冲刷着九州大地的景象。大雨洗涤了尘埃,使得空气变得清新而宁静。这里大雨的降临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也为整首诗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天声音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独特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蚯蚓、秋蝉和大雨的描绘,传达了秋天声音的神奇和吸引力,表达了对秋天的歌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的自然意象和声音的交织,也使得整首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间。

  • 《新荔枝四绝》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穠冰厚更芳馨。夜凉将到星河下,拟共嫦娥斗月明。

  • 《送汤中丞和蕃》

    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孤峰问徒御,空碛见旌麾。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莫嗟行远地,此去答恩私。

  • 《题郑氏北墅》

    篮舆度浮梁,朝岚尚蒙蒙。十有九日雨,得晴类投空。游岩既原适,访隐亦好从。道傍得野舍,一迳幽且能。主人谁与者,其祖郑七松。流风被云仍,真有隐者风。问年七十余,曳履不扶筇。我年仅其半,而已衰龙钟。岂其养生效,殆自起死功。若人种艺法,橐驼安取同。木老德亦熟,闻之

  • 《已亥杂诗 132》

    将左晨星一炬存,鱼龙光怪百千吞。迢迢望气中原夜,又有湛卢剑倚门。

  • 《忆原上人》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不知竹雨竹风夜,吟对秋山那寺灯。

  • 《庆江检详太夫人》

    记得迎承过葛川,穉金未肃嫩凉天。当时若径趋金阙,安得庐陵有此缘。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