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幌湿朝露,枯琴寒夜泉。
苔多应占地,林阙欲分天。
香细浮烟短,蓬穿漏日圆。
黄花慰贫老,满眼粲金钱。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秋堂》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艾性夫。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虚幌湿朝露,
枯琴寒夜泉。
苔多应占地,
林阙欲分天。
香细浮烟短,
蓬穿漏日圆。
黄花慰贫老,
满眼粲金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秋季的感受和思考。诗词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通过描写虚幌上凝结的朝露,以及寒冷的夜晚中寂寞的枯琴和流淌的泉水,表达了秋天的湿润和寒冷。
接着,诗中描述了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暗示着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苔藓的覆盖仿佛将整个大地都占据,林阙(指宫阙)也似乎渐渐要延伸到天空,暗示了岁月的长久和人事的变迁。
诗中还描绘了细小的香烟在空中飘浮的景象,这些细烟被微风卷起,短暂地漂浮在空中,再逐渐消散。这一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
最后两句描述了黄花盛开,给贫困的老人带来慰藉,同时也让人眼前一片金光闪耀。黄花的盛开和金钱的光芒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物质富足和生活幸福的景象。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线索,通过描绘细腻的细节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揭示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诗人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唤起人们对生命和时光的深思。
宝锁轰霄启玉晨,风恬雪霁净先尘。东皇太一紫坛晓,世界大千青陆春。藜杖流光环佩集,鏠旗斂影豆笾陈。乐歌须仗甘泉笔,斧藻天家泰道新。
二年音信阻湘潭,花下相思酒半酣。记得竹斋风雨夜,对床孤枕话江南。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诗材无限思无穷,斂在唐人四句中。参透此关犹细事,作诗知道始为工。
田园移主只丘坟,他邑浮家每断魂。又向隣州为客久,北风终夜梦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