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龠迎寒至,商飚应节流。
戎容修大狝,杀气顺行秋。
多稼登方茂,三农隙始休。
饮归军实献,誓众黻为裘。
索享仪非蜡,围田礼异搜。
国威思远播,神武畅皇猷。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秋狝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豳龠迎寒至,商飚应节流。
在豳国的乐器豳龠迎接寒冷的到来,商飚(指商朝的风)应和着节令流淌。
戎容修大狝,杀气顺行秋。
战士们整理着他们的装束,准备出征,杀气随着秋天的到来而逐渐增加。
多稼登方茂,三农隙始休。
庄稼丰收,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得到了回报,他们的辛劳终于得到了休息。
饮归军实献,誓众黻为裘。
归来的军人们举行盛大的宴会,以表达他们对国家的忠诚,誓言将敌人的战袍作为自己的衣袍。
索享仪非蜡,围田礼异搜。
寻求享受的仪式并不是用蜡烛来点燃,而是通过围田的仪式来庆祝丰收。
国威思远播,神武畅皇猷。
国家的威严传播到远方,神武的力量展示着皇帝的威仪。
这首诗词以描绘秋天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描述豳龠迎寒、商飚应节的场景,表达了秋天的到来。诗中还描绘了战士们整理装束、农民们丰收的景象,展示了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最后,诗人通过描述归军的盛宴和国家的威严,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皇帝的赞美。
这首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展示了秋天的美丽和社会的繁荣。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军人和农民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示了欧阳修细腻的描写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寺占灵峰更近州,喧阗驺从锦缠头。歌锺乍奏晴雷殷,戈甲急趋春水流。几处醉眠方枕藉,一城谣俗重嬉游。贤侯惠意民知否,几刻严堙为尔留。
秋崖劲笔敌黄陈,贽卷当年许望尘。十载江湖春雁断,万山烟雨石羊新。余生敢忘尊前话,先正曾同席上宾。今日相逢两家子,可无努力继前人。
子云世所贱,既死名乃传。至今读其书,共言以为贤。必待成丘垅,何如用当年。贵耳不重目,斯人真可怜。
四壁旧贫宁畏盗,一枝虽小易容巢。
月色上窗纱,移来竹影斜。夜深人已寂,更转鼓频挝。杜宇惊幽梦,银釭坠细花。一时浑不记,身在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