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经霜翠竹竿,斩来石壁钓江湍。
丝头垂下骊龙口,掣得明珠似月寒。
汪莘,字叔耕,休宁(今属安徽)人。不事科举,退安丘园读《易》,后屏居黄山。宁宗嘉定间应诏上书,不报。徐谊帅江东,以遗逸荐,亦不果。遂筑居柳塘上,囿以方渠,自号方壶居士,学者称柳塘先生。有《方壶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新安文献志》卷八七有传。 汪莘诗,以明汪璨等刻《方壶存稿》爲底本。校以清雍正九年汪栋刻本(简称清刻本),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九三《方壶存稿》(简称名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壶存稿》(简称四库本)所录诗。
《秋兴》是宋代诗人汪莘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景象,通过对竹子、钓鱼和珠宝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七尺经霜翠竹竿,
斩来石壁钓江湍。
丝头垂下骊龙口,
掣得明珠似月寒。
这首诗通过对竹竿、石壁、丝线、珠宝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钓鱼的情景。诗中的"七尺经霜翠竹竿"意味着竹竿已经经历了霜冻寒冷的秋天,但依然保持着翠绿的色彩。"斩来石壁钓江湍"描绘了作者站在石壁上,用竹竿垂钓江流湍急的场景,表现了作者的胆识和豪情。
"丝头垂下骊龙口"形象地描绘了丝线垂下时的形态,如同一条骊龙的嘴巴,寓意着钓鱼线的纤细和灵活。"掣得明珠似月寒"这句表达了作者在钓鱼中取得了成功,钓上了像明珠一样明亮的鱼,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钓鱼情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豪情。通过描绘秋天的竹竿、石壁和钓鱼中的丝线、珠宝等细节,展示了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呈现了秋天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在其中的心境与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宝锁轰霄启玉晨,风恬雪霁净先尘。东皇太一紫坛晓,世界大千青陆春。藜杖流光环佩集,鏠旗斂影豆笾陈。乐歌须仗甘泉笔,斧藻天家泰道新。
二年音信阻湘潭,花下相思酒半酣。记得竹斋风雨夜,对床孤枕话江南。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诗材无限思无穷,斂在唐人四句中。参透此关犹细事,作诗知道始为工。
田园移主只丘坟,他邑浮家每断魂。又向隣州为客久,北风终夜梦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