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枝如残人,颜色先憔悴。
微寒吹已空,性命一何脆。
宁当记畴昔,葩叶相妩媚。
岁行谁使然,好杀岂天意。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秋枝如残人》
秋枝如残人,
颜色先憔悴。
微寒吹已空,
性命一何脆。
宁当记畴昔,
葩叶相妩媚。
岁行谁使然,
好杀岂天意。
中文译文:
秋天的树枝像残破的人,
颜色先是憔悴褪色。
微风吹过已是空荡荡,
生命如此脆弱。
宁可记住过去的时光,
花瓣和叶子相互妩媚。
岁月的流逝是谁所决定,
美好的事物是否注定凋零并非天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秋天枯萎的景象与人生的暗喻。诗中以秋枝象征人,表现出人生的无常和脆弱性。树枝在秋天凋零,颜色变得憔悴,微风吹过时已经空荡荡,这描绘了秋天的凄凉和生命的脆弱。
诗人通过对秋枝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易逝的思考。他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记住过去的美好时光。诗中的葩叶相妩媚,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留恋。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命运的思考。诗人质疑岁月的行进是由谁决定的,美好事物凋零是否仅仅是天意安排。这种质疑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整首诗抒发了对生命短暂和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对命运的思考。通过秋枝凋零的景象,诗人引发人们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命运的思索。
叶是青霞剪作衣,花如静女不争时。岂应更浥蔷薇露,撩得窥园不下帷。
石洞云归春雨足,海门月上夜潮生。
觉性从来具足,天真本自完全。浮生多被眼睛瞒。并月空花缭乱。八识元从孰起,六根本是谁般。豁然打破这疑团。吾道分明一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
殷勤语舟子,举棹莫匆匆。恐怕鸳鸯伴,飞息不得同。
天边日月似梭飞,百岁光阴难预期。有酒不妨留野客,无钱何惜典春衣。江山犹记登临处,身世都非少壮时。晚影清闲宜学道,黄庭一卷究玄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