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

挂冠缨上已无尘,犹爱溪光碧照人。
点检旧游黄石在,扫除诸念白鸥亲。
一尊父老囊金尽,三迳松筠生事贫。
他日南公数人物,丹青添入县图新。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挂冠缨上已无尘,
犹爱溪光碧照人。
点检旧游黄石在,
扫除诸念白鸥亲。
一尊父老囊金尽,
三迳松筠生事贫。
他日南公数人物,
丹青添入县图新。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在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的情景。诗人放下了官帽,已经摆脱了尘世的烦扰,但他仍然喜爱溪水明净的景色,溪水倒映着人的形象。他回顾过去的旅游经历,黄石依然在那里,而他则在这里打扫心中的杂念,与白鸥亲近。他描述了一个年老的父亲,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自己则在贫困中努力生活。他期待着将来,希望能在地方上有所作为,为南公数人物(指衢州地方官员)增添新的画卷。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濯缨亭的景色描绘,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世纷扰的心境,并借景抒发了对父亲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的"挂冠缨上已无尘"一句,表达了诗人已经放下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犹爱溪光碧照人"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内心清明的状态。

诗中的"一尊父老囊金尽"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关怀和对他所经历的困境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许多普通老百姓在晚年生活艰难的现状。最后两句"他日南公数人物,丹青添入县图新"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努力,希望能为地方做出贡献并改变现状。

整首诗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通过对具体景物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也使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关怀,展示了苏辙的真挚情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 《题倅厅吏隐堂》

    满耳江声满目山,此身疑不在人寰。民含古意村村静,吏束刑书日日闲。

  • 《庚寅人日雨夕大雷电激而成雹阳专而阴不胜寒》

    龙马交战相长雄,一胜一负互始终。二气协击威力穷,凝冰迸出焦火中。跳丸飞砲怒打空,一夜白尽千头峰。

  • 《尤尚书挽诗》

    今岁何迁次,乾坤失巨人。老生啼坏木,后学叹迷律。四海人才谱,三朝礼乐臣。并将文献去,谁与觉斯民。

  • 《广陵开元寺阁上作》

    满槛山川漾落晖,槛前前事去如飞。云中鸡犬刘安过,月里笙歌炀帝归。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红楼翠幕知多少,长向东风有是非。

  • 《题龙居寺》

    灵刹倚山光,无尘染洞房。云笼金地暖,龙喷玉泉香。松竹分幽迳,楼台耸上方。蓬壶人到此,僧伴绕回廊。

  • 《定风波》

    痛饮形骸骑蹇驴。葛巾不整倩人扶。笑指桃源泥样醉。三睡。诗魔长是泣穷途。画手也知仙骨瘦。□□崑山玉水点银须。天地不能容此老。笑傲。一竿风月钓江湖。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