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
我登双松堂,时步双松阴。
中有寂莫人,安禅无古今。
黄庭坚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山谷诗注》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刊《山谷诗注》(简称宋本;残存三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刻《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元本;残存内集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干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简称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诗注》(简称影元本),明嘉靖间蒋芝刊《黄诗内篇》十四卷(简称蒋刻本)、明版《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明大全本;此书与蒋刻本并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山谷集》(简称山谷集)、清光绪间陈三立覆宋刻本(简称陈刻本)。并参校干隆间翁方纲校树经堂本(简称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语称翁校)。《内集》《外集》的编年说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别集》等的繫年,底本多疏漏,据《四库全书·山谷集》所附黄{巩/言}《山谷年谱》拾补,分别繫于诗题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语、手蹟、石刻及版本文字异同的注释文字,酌予保留。《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骚体诗及偈、贊、颂(其中多爲六言或七言诗)等,参校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乔迁重修本(简称明本),编爲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从他书中辑得的集外诗和断句,编爲第四十九卷。
《全州双松堂》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
我登双松堂,时步双松阴。
中有寂莫人,安禅无古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景色宜人的地方,称作文殊堂,下面有两棵松树。这两棵松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整天都发出如琴声般的声音。诗人登上了双松堂,走在两棵松树的阴影下。在这里,有一个静谧的人,他安心静坐,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景象,充满了禅意。文殊堂下的两棵松树被诗人描绘得活灵活现,它们不仅在外貌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双松),而且在声音上也有了生动的描绘(如鸣琴)。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松树的韵律与鸣响。
诗的后半部分则着重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心境。他登上了双松堂,踏着松树的阴影,进入了一个安静、寂莫的境地。他所描述的这个人物,被称为“寂莫人”,他在这个地方静坐冥想,超越了时间和历史的界限。这种超越感与禅宗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安宁和超越尘世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境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禅宗境地的心路历程。它凭借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内心的宁静。这首诗词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禅宗思想的倾慕,以及他们对于寻求内心安宁的追求。
小儿读书耕且养,老夫入朝仕易农。明春史成许归去,父子相逐歌年丰。
六十悬车自古稀,我公年少独忘机。门临二室留侯隐,棹倚三川越相归。不拟优游同陆贾,已回清白遗胡威。龙城凤沼棠阴在,只恐归鸿更北飞。
晋汉高人迹已陈,同君仙屐叩山灵。涧悬白练流云液,路夹苍虬耸石屏。鸟下老藤摇翠木,僧归寒屋钥秋扃。萧萧落日闻笙鹤,满耳天风聒醉醒。
家学今三世,儒流甫七人。生涯无窭悴,存没几酸辛。父干真吾责,孙枝见汝新。提携从总丱,成长及冠巾。幸有源流正,应先器质醇。绪馀虽耳染,缘饰菲天真。黄卷心怀古,青灯坐达晨。定无钱使鬼,当见笑如神。科目诚尚龙,朝家重选抡。桂分清夜月,花趁曲江春。此日云霄路,他年
屏间何人画四松,高标半在烟云中。人来尽作真松看,槎枒古怪势不同。一株连蜷如老龙,曾见於康庐窈窱之深峰。两株横斜苍黛色,曾见於雁荡高寒之绝壁。最西一株更奇特,老来昏耄记不得。想得当初落笔旱,名山洞府遍寻思。细将览胜探幽兴,暗写凌霜傲雪姿。古为画者虽无数,少有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