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风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羡。
叹折腰、五斗赋归来,问走了、羊肠几遍。
高车驷马,金章紫绶,传语渠侬稳便。
问东湖、带得几多春,且看凌云笔健。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鹊桥仙(席上和赵晋臣敷文)》是辛弃疾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少年时光及其随之而来的年华老去为主题,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羡慕和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鹊桥仙的宴席上与赵晋臣敷文共和时光
少年风华,少年歌舞,
直到老去才知道可珍惜。
叹息曾经的低头问候,
五斗赋归来,又询问过去
高车驷马,金章紫绶,
传达渠侬的消息安稳。
问东湖,带来了多少春天,
且看凌云笔的灵动。
诗意:
《鹊桥仙》通过描绘少年时光和随之而来的年华老去,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向往和悲叹。诗人在年少轻狂时,似乎没有意识到年华的流逝和青春的宝贵。直到年老之时,才领悟到少年时代的美好,对逝去的时光感到羡慕和惋惜。诗中也表达了对曾经的友人的思念和问候,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探询。同时,诗中还描绘了华贵的场景和权势的象征,以及对东湖春天的期待。整首诗透露出对青春流逝和岁月更迭的思考和感慨。
赏析:
《鹊桥仙》展示了辛弃疾独特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能力,将个人的感慨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诗中以对逝去青春的回忆和羡慕为主线,通过对过去的追问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年华流逝的无奈与珍惜。辛弃疾巧妙地运用了富有意象和感情的语言,描绘了华贵场景和权势象征,以及对春天的渴望,使诗词更加丰富和生动。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和对珍惜当下的思索。
客子家山亦此峰,可堪投宿听疏钟。旋沽村酒开霜柿,欲访禅扉隔暮松。乡信写成无便寄,寒衣著绽倩人缝。远来只为营瓜圃,不是贪渠万户封。
不寐中宵发叹歌,无闻见恶竟如何。堪嗟岁月蹉跎久,却悔尘寰错误多。事业分明卑管晏,源流直上接丘轲。衰颜皓发雄心在,蓄艾从今起宿疴。
去国亲朋风雨散,惟君从步至徐州。时清相有客云意,力薄吾无荐祢恩。远遁犹疑在空谷,大招安肯入修门。忽闻社友传新讣,枯目滂然有泪痕。
昨夜浓阴泼墨来,比邻折简小奚催。印窗寒月晓前白,寻壑春舆天际回。盏面绿浮新展叶,杖头黄碍半肥梅。知君自扫松间径,古锦何妨此地开。
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高槐虽经秋,晚蝉犹抱叶。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栖鸦寒不去,哀叫饱啄雪。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
双旌未逐诏书还,放适何妨且谢安。地拔鹅峰长突兀,天教老子得蹒跚。病瘳不必维摩问,客醉谁知太守叹。更乞为时推此意,要令宵旰九重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