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雨祁寒路两经,二童一马影冷竮。
檐花夜滴溪添绿,云叶暮横山减青。
箬笠芒鞋今古道,竹篱茅店短长亭。
未妨老子登临兴,解却征鞍且暂停。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壬午昌化道间》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夏天的雨水过后,我走过寒冷的道路两次,
两个童子和一匹马的身影寒冷地并列。
屋檐上的花朵在夜晚滴下,溪水增添了绿意,
云和树叶在黄昏时横卧在山上减少了青色。
用箬笠和芒鞋穿行在现在和古代的道路上,
竹篱和茅草建造的店铺和亭子短长不一。
不妨让老子登上高山体验喜悦,
解下马鞍,暂时停下征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夏天的雨后为背景,描绘了诗人走过一条寒冷的道路的情景。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雨后的清凉和道路的荒芜。在这条道路上,有两个童子和一匹马,它们的身影寒冷而孤寂。屋檐上的花朵在夜晚滴下,溪水的流动为这片荒凉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生机。然而,云和树叶在黄昏时横卧在山上,减少了青色,似乎预示着秋天的临近。
诗人穿着箬笠和芒鞋,行走在现在和古代的道路上,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的尊重。在这条道路上,有竹篱和茅草建造的店铺和亭子,它们的短长不一,展现出岁月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登高望远的向往和暂时停下旅途的决心。诗人说,不妨让老子(指自己)登上高山体验喜悦,解下马鞍,暂时停下征程。这里的"老子"指的是诗人自己,以自谦的口吻表示自己的心境和情感。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意象,展现了一幅雨后道路的凄凉景象,以及诗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对人事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谁使霓裳逞细腰,随风尽日袂飘飖。飞花却讶春将遍,舞片还惊易销。看熟似同鸥过渚,兴仙刚道鹤冲霄。吟成谁与相酬酢,赖有疏梅伴寂寥。
後夜溪山雪,临门望子猷。莫因清兴尽,半道却回舟。
上下各有分,同质实异支。要用固尔先,当念扶我危。我刖尔独安,何以幸华夷。且愿缩袖间,操执自有时。
骄虏乘秋下蓟门,阴山日夕烟尘昏。三军疲马力已尽,百战残兵功未论。阵云泱漭屯塞北,羽书纷纷来不息。孤城望处增断肠,折剑看时可沾臆。元戎日夕且歌舞,不念关山久辛苦。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万里飘飖空此身,十年征战老胡尘。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
客舍潭州又一春,花时风雨困频频。欲知夏木扶疏处,好挂陶翁洒酒巾。
西城永夜灵鼍鼓,北寺五更青石钟。九牧何时官事了,三英聊喜故人逢。甲庚定处君无让,蹀躞归时我请从。从却睡魔通夕语,明窗茗粥不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