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执群方至,因山十月催。
永违天日表,空有肺肝摧。
帐殿流苏卷,铃歌薤露哀。
宫中垂晓轫,西去不更回。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同执群方至,
因山十月催。
永违天日表,
空有肺肝摧。
帐殿流苏卷,
铃歌薤露哀。
宫中垂晓轫,
西去不更回。
中文译文:
与你们一同执掌国家大政来到此地,
因为岁月如山,时光匆匆催逼。
永远告别了阳光下的朝廷,
徒留下心肝悲痛。
华丽的帐幕和殿宇,幕帘上的流苏垂落,
铃声和哀怨的歌曲如薤露一般悲伤。
宫中的曙光将被垂下的帷幕遮蔽,
西去的路途将不再返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是一首挽辞诗。诗中以仁宗皇帝的口吻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政治权力的无奈。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执政者与群臣一同前来执掌国家大政的场景,但时间匆匆,十月已过,意味着仁宗皇帝在位的时间已经很短暂,离别之期迫在眉睫。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仁宗皇帝与朝廷的永别,他将告别统治下的朝阳和白天,表示自己将再也无法执掌政务,只能空有心肝受到伤害。
接着的两句描绘了宫殿中华丽的帐幕和殿宇,但此刻帷幕上的流苏垂落,铃声和歌曲中充满了悲伤和哀愁,象征着离别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仁宗皇帝西去的决意,他将离开宫廷,再也不会回来。这是对权力的无奈和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也是仁宗皇帝对自己执政生涯的一种总结和告别。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政治虚妄的思考,抒发了仁宗皇帝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同时,通过描绘宫廷的华丽与悲伤,诗中融入了对权力的颠沛流离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王安石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孤芳常恐百花知,桃李纷纷亦强追。照雪精神应自喜,逼人风味不吾亏。幽香隐约留衣袂,疏影玲珑鉴砚池。欲识东君好消息,夜来青鸟宿南枝。
回首欲婆娑。淡扫修蛾。盈盈不语奈情何。应恨梅兄矾弟远,云隔山阿。弱水夜寒多。带月曾过。羽衣飞过染余波。白鹤难招归未得,天阔星河。
去年江北多飞蝗,今年江南多猛虎。白日咆哮咋行人,人家不敢开门户。长林空谷风飕飕,四郊食尽耕田牛。残膏剩骨委丘壑,髑髅啸雨无人收。老乌衔肠上古树,仰天乌乌为谁诉?逋逃茫茫不见归,归来又苦无家住。老翁老妇相对哭,布被多年不成幅。天明起火无粒粟,那更打门苛政酷。
天公自著思。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非风非月自腾香,我亦何心适与当。此味绝佳谁得解,顾须攀折走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