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承三后绩,盛烈古难陪。
纳谏书囊集,谈经殿阁开。
御弧圆月满,宸翰舞鸾回。
冠剑虽归葬,英风万祀恢。
余靖(一○○○~一○六四),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爲赣县尉,累擢集贤校理。景祐三年(一○三六)以上疏论范仲淹谪官事,贬监筠州酒税。迁知英州。庆历间爲右正言。三使契丹,以作蕃语诗出知吉州。皇祐四年(一○五二),知潭州,改桂州。后加集贤院学士。嘉祐六年(一○六一),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英宗治平元年卒,年六十五。謚襄。有《武溪集》二十卷。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三《余襄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余靖诗二卷,以明成化九年苏韡等刻《武溪集》爲底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明嘉靖四十五年刘稳刻本(简称刘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仁宗皇帝挽诗二首》是宋代余靖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丕承三后绩,
盛烈古难陪。
纳谏书囊集,
谈经殿阁开。
御弧圆月满,
宸翰舞鸾回。
冠剑虽归葬,
英风万祀恢。
诗意:
这首诗词是为仁宗皇帝而挽诗,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赞颂和缅怀之情。诗中描绘了仁宗皇帝的辉煌事业和卓越才能,以及他的治国之道和文化贡献。通过对仁宗的称颂,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豪迈的笔调赞美了仁宗皇帝的统治成就和仁德风范。首句“丕承三后绩,盛烈古难陪”,赞扬了仁宗皇帝继承了前任皇帝的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得古代的英雄们也难以与之相比。接下来的两句“纳谏书囊集,谈经殿阁开”描绘了仁宗皇帝善于接纳谏言和治国之道,他广纳贤才,开放殿阁,倾听各方智慧,以求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下半首诗词则以华丽的意象来描绘仁宗皇帝的治国风范。诗中提到“御弧圆月满,宸翰舞鸾回”,形容仁宗皇帝如月亮般圆满,如鸾舞般高雅,展现了他的统治力和文化修养。最后一句“冠剑虽归葬,英风万祀恢”表达了即使仁宗皇帝已经过世,他的英勇风范和崇高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祭奠和传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但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通过对他的治国才能和仁德风范的赞美,展现了宋代皇帝的崇高形象,并寄托了对他永恒的追思和颂扬之情。
今代陈仲弓,人门两鸡及。长离五色羽,览辉早翔集。功名虽鼎来,未肯心汲汲。自请牧一州,小民要安辑。维时春将半,桃李露华湿。慈颜御轻轩,采服随坐立。行行即下车,啸诺解苛急。凝香宴宾从,仁气散皋隰。政恐席未暖,追锋已催入。涂辙可通行,青云如陟级。
桂渐吹香菊渐斑,西风送步得高攀。天开图画著二老,我亦何妨一笑閒。
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
眼高不肯住浦都,梦绕江南水竹居。却入青原更青处,饱看黄本硬黄书。翦裁风月聊堪醉,折洗乾坤正要渠。赐宅不应公得免,未知北第似林庐。
蜡炬高花半欲摧,斑斑小雨学黄梅。有时燕寝香中坐,如梦前村雪里开。披拂故令携袖满,横斜便欲映窗来。重帘幽户深深闭,亦恐风飘不得回。
不作栋梁用,偏寻山寺居。但闻声似鼓,谁识木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