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柳浓花围旧圃,朱甍碧瓦照春池。
黄金腰下还乡印,翠琰胸中报国诗。
乘驷长卿羞志浅,怀章公子恨名迟。
知公触事须尊主,揭榜新堂是训辞。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荣归堂二首》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归乡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情感和报国之志。
诗中描述了一个春天的景象,嫩绿的柳树和盛开的花朵环绕着古老的园圃,红色的屋檐和碧绿的瓦片倒映在春天的池塘中。诗人提到了黄金腰间佩戴的还乡印章,表示他要回到家乡,为国家作出贡献。而翠绿的琰璧则象征着诗人胸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乘坐驷马的长卿和怀有抱负的章公子。长卿因为志向不大而感到羞愧,而章公子则因为名声迟到而感到懊悔。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有志报国的人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有见识之士应该尊重君主的触动,他们应该遵从君主的命令,参加科举考试,以求进取。"揭榜新堂是训辞"表示诗人认为参加科举考试是一种学习和进取的方式。
整首诗以家乡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有志报国者的敬仰和对进取精神的思考。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
二毛生镜日,一叶落庭时。老去争由我,愁来欲泥谁。空销闲岁月,不见旧亲知。唯弄扶床女,时时强展眉。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北望直百里,峨峨千仞青。断虹迎日尽,飞雨带龙腥。阴壑烟云畜,阳崖草木灵。登临终不厌,时许到兹亭。
雨后烟景绿,春水涨桃花。系舟溪上,笋舆十里达平沙。路转峰回胜处,无数青荧玉树,缥缈羽人家。楼观倚空碧,水竹湛清华。纵幽寻,携蜡屐,上苍霞。古仙何在,空馀药灶委岩洼。他日倘然归老,乞取一庵云卧,随分了生涯。底用更辛苦,九转炼黄芽。
竹底春从雪底归,烦君抱送玉婴儿。白头无复迎船喜,只供江鱼作许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