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入寓双泉寺》

大江沙岸虚,几寸水痕落。
萧萧双泉寺,佛像剥丹雘。
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
残僧极荒怠,深得酒中乐。
西风客子来,栖暂得矮阁。
开窗望村疃,四下尘漠漠。
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
自罹开庆扰,景况恍如昨。
周章见世态,雕瘵叹民瘼。
梵呗忽传声,饱饭且藜藿。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作品评述

《入寓双泉寺》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大江沙岸虚,几寸水痕落。
萧萧双泉寺,佛像剥丹雘。
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
残僧极荒怠,深得酒中乐。
西风客子来,栖暂得矮阁。
开窗望村疃,四下尘漠漠。
人烟极零星,鸡犬更萧索。
自罹开庆扰,景况恍如昨。
周章见世态,雕瘵叹民瘼。
梵呗忽传声,饱饭且藜藿。

诗意和赏析:
《入寓双泉寺》通过描绘一座双泉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感慨。

诗的开头,大江沙岸虚,几寸水痕落,展示了大江边沙岸的虚幻景象和微弱的水痕,暗示着人世间的浮华和短暂。接着,诗人描述了萧萧双泉寺,佛像剥丹雘,表现出双泉寺的冷落和荒废,佛像剥落的景象象征了信仰的衰退。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纸轮转晴鼓、灰塔断风铎,描述了僧人们寥寥无几的景象,以及废弃的纸轮、破损的晴鼓、灰尘弥漫的塔,暗示了僧人们的懒散和寂寞。然而,这些残僧却深得酒中乐,表达了他们在酒中寻找慰藉和欢乐的心态。

随后,诗人描绘了来自西方的客人,他们栖身于这座矮阁,暂时安顿下来。诗人开窗望村疃,四下尘漠漠,形容了周围的村庄景象单调而荒凉,人烟稀少,鸡犬声音更显得凄凉。这里传达了乡村的冷清和人们的生活艰难。

接下来,诗人提到自己罹开庆扰,景况恍如昨,抒发了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和对社会风云变幻的感叹。他周章见世态,雕瘵叹民瘼,意味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对民众疾苦的思考。

最后两句,梵呗忽传声,饱饭且藜藿,表现了僧人们念诵梵呗的声音突然传来,他们的生活贫乏,饭食也简单。这里既是对僧人们的生活状况的描写,也可以理解为对人们通过信仰寻求内心安宁的寄托。

整首诗以寺庙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冷落和困顿。诗词运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形象,以及对人们心态和社会状况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同时,诗中也透露着对信仰和内心寄托的思考,以及对人们在困境中寻求欢乐与慰藉的态度。整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董嗣杲对宋代社会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临轩桂》

    青青芳桂树,幽阴在庭轩。向日阴还合,从风叶乍翻。共看霜雪后,终不变凉暄。

  • 《题温汤驿三首》

    同欢一宵间,平生万事足。想得唐明皇。畅哉畅哉福。

  • 《题仙人洞并谢草堂方公所赠石匣二首》

    多谢林僧亦好奇,新遗石匣我酬诗。鹤胎收却云封裹,付嘱山灵木客时。

  • 《喜李侍郎得西京留台》

    贱了何为者,栖栖今二毛。沧波浮片叶,大声载秋毫。利物物何补,营身身已劳。羡君遗世纲,脱屣一何高。

  • 《中牟》

    颓城百雉拥高秋,驱马临风想圣丘。此道门人多未悟,尔来千载判悠悠。

  • 《绍熙庚戍十月偕赵仲宗舜和潘谦之曾鲁仲游九》

    大溪章溪溪水清,上寮下寮山路平。三山屹立相犄角,百里连亘如长城。仰干云霄不盈尺,俯视天高浮寸碧。闲云吞吐溢涧谷,飞泉喷洒下石壁。中有一山名芙蓉,端冕正色群山空。望之可敬不可慢,僧言直与衡岳同。坡陀突兀作云洞,虎豹蹲踞栖鸾凤。闻道前山开辟日,曾住浮屠几千众。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