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草寒烟故宅荒,高风千古映湖光。
独怜汉帝徵车重,不及陈蕃八尺床。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孺子亭》是宋代诗人艾性夫的作品。这首诗以寥寥数句,独特的诗意和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寂寥的景象。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是:
断草寒烟故宅荒,
高风千古映湖光。
独怜汉帝徵车重,
不及陈蕃八尺床。
这首诗的诗意主题是对光景荒凉的叹息和对人事变迁的思考。诗中以断草、寒烟来描绘故宅的荒凉景象,悲凉的气氛通过寂寥的词语得以表达。高风千古映湖光一句巧妙地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表现了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恒久存在。这种对光景的描绘,既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又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独怜汉帝徵车重,不及陈蕃八尺床,通过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比,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汉帝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统治者,他的徵车重指的是宏伟的车驾阵容,但诗中的独怜表达了作者对汉帝的一份怀念和敬佩之情。而陈蕃则是一个相对普通的人物,八尺床是一种寻常的家具,但诗中却说不及陈蕃八尺床,这里体现了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赞美。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事变迁中普通人所展现出的品质和魅力的认同。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艾性夫独特的诗人情怀。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荒凉景象,同时通过对比和联想,表现了对历史、人生和普通人的思考和讴歌。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使人们在阅读之余产生共鸣,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邂逅相逢两秃翁,亥年巳月巳时同。偶先一日敢争长,各及七旬俱固穷。尘世谁能吟鬓白,少年莫笑醉颜红。累朝南北兴亡事,合徵公为太史公。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故国伤心堕劫灰,流离北土却怜才。白头开府成何事,博得江南一赋哀。
扬旌北向顾南州,牧马东行向北愁。乱世奸雄还自叹,景升直与本初谋。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