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不赋短长词。
和得渊明数首诗。
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
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故人)》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故人)
暮年不再写短长的词,
只和得到渊明数首诗。
你自己本来就不容易归来,
现在还不够,还需要多久?
偷闲的时候去山中变老,
这种心意必须让鹤辈知道。
听说如今在秋水上,
故人曾经榜上北山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山中故人的思念和对自己暮年的感慨。辛弃疾表示自己已经不再写那些长篇或短篇的辞章,与渊明(指诗人杨万里)相交只得到几首诗作。他对故人的归来心存疑虑,不知道他何时才能真正归来。在闲暇时光,他选择到山中老去,但他希望这种心意能够被同样在山中修行的鹤辈(指同仁)所理解。诗的最后提到,他听说故人现在在北山上,但只是听说而已,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展现了辛弃疾晚年的心境和对故人的思念。辛弃疾以短暂的文字勾勒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用“短长词”一词表达了自己不再写那些花哨的作品,转而与渊明交流只得到几首简单的诗作,表达了他暮年的淡泊和对于诗歌形式的变化。诗中的“君自不归归甚易”表达了对故人远行的忧虑和对他重返的期待,同时也映射了辛弃疾自身的境遇。他选择偷闲去山中,表明了他对于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最后一句提到“故人曾榜北山移”,暗示了故人已经有了转变,可能已经在北山上有了新的职位,但这一切只是辛弃疾听说的,他对故人的现状仍不得而知。
整首诗词以较短的篇幅传递了作者对故人和自身的思绪和情感,表达了晚年的淡泊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通过山水和自然的意象,揭示了辛弃疾内心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向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辛弃疾深邃的内心世界,给人留下了一种淡泊而凄凉的意境。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玉水明沙。峰回路转,城倚桥斜。老我登临,同谁酩酊,一望还赊。飞鸿杳霭天涯。但拚取、心情酒家。紫菊枝枝,红茱颗颗,休问年华。
吉文江水走玉虹,我家水西君水东。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中间薄宦各分散,南飞驾鹅北飞鴈。朝来驿骑打谯门,有客有客来相见。闻君携家入帝京,椎鼓发船天上行。也能枉辙九十里,来访江西道院僧。诗家两僊宿台省,红药苍苔紫薇影。若问山僧作麽生,日晏莺啼眠不醒。
摇落秋风晚,凄凉又一秋。汉家元再造,杞国谩多忧。七庙存馀泽,诸公合远谋。痛心何日定,直待太平休。
密筱持苫屋,寒芦用织帘。彘肩柴熟罨,蓴菜豉初添。黄甲如盘大,红丁似密甜。街头桑叶落,相唤指青帘。
破驿荒村山路边,斜风细雨客灯前。子规一夜啼到晓,更待溪声始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