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胶扰扰几时休。
一出山来不自由。
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
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
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瑞鹧鸪》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瑞鹧鸪》中文译文:
胶胶扰扰几时休。
一出山来不自由。
秋水观中山月夜,
停云堂下菊花秋。
随缘道理应须会,
过分功名莫强求。
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
那堪愁上更添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辛弃疾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忧伤。诗中的瑞鹧鸪象征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或幸福,但现实中的胶胶扰扰却让人无法享受到自由。这里的胶胶扰扰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纷扰和困扰,可能指的是辛弃疾在官场中的遭遇和不如意。
诗的第三句描述了秋水观中的山月夜景,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停云堂下的菊花秋景也呈现出一片寂静、凄美的景象。这两句描写了一种对自然景物的倾慕和追求,可以视作辛弃疾内心的一种寄托和慰藉。
接下来的两句隐含着辛弃疾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他认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理,过多追求功名是不必要的。这里的随缘道理指的是顺其自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过分追求权势和名利。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沉重。他说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意味着放下声誉和名利,他的忧愁并不会消失。愁上更添愁,表示他的忧虑和痛苦不断加深。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厌倦,对自然和随缘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忧愁与痛苦。辛弃疾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并对生活的无常和人世间的纷扰有所思考。
昔卧龙公,北走曹瞒,西克刘璋。看沙头八阵,百神呵护,渭滨一表,三代文章。绝笑渠侬,平生奸伪,死未忘情履与香。筹笔处,遣子丹引去,仲达奔忙。纷纷跋扈飞扬。这老子高深未易量。但纶巾指授,关河震动,灵旗征讨,夷汉宾将《汉郊祀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到得市朝,变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酌酒长松下,垂萝拂酒杯。异禽窥药鼎,乳鹿卧书台。涧水穿林去,山云带雨回。相期同结屋,不厌野人来。
拄杖挑云上半肩,寻幽重到旧栖禅。浮生多故成南北,白发相惊问岁年。房闭松声难辨雨,山连海脉暗通泉。自从勇却长芦请,猿鹤终宵亦稳眠。
小雨暗江城,倦客寄僧榻。孤灯如秋萤,清夜自开阖。遥怜萍青青,厌听鼁合合。窗明竟无寐,卯酒倒残榼。
清风无人兼,自可入吾手。明月无人并,自可入吾牖。中心既已平,外物何尝诱。余事岂足论,但恐樽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