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峭摩天不染埃,凝岚滴翠郁崔嵬。
帘垂飞瀑无人卷,舟引游仙出洞来。
一竅中谁开混沌,三山外亦有蓬莱。
扪萝更间朝真路,夹迳松阴覆绿苔。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三洞》是宋代文人于石所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峡谷景色的图景,通过独特的意象与描述,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仙境的向往。
诗意和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山峦峻峭、高耸入云的景色。他用"群峭摩天"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的景象,"凝岚滴翠"描绘了山峦上云雾缭绕、绿树葱茏的美景。整个景色如同仙境般神秘而壮丽。
诗中还描绘了一条瀑布从半空中飞泻而下,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瀑布飞瀑图景。而"帘垂飞瀑无人卷"这一句,则传达了此地清幽的景象,没有人类的繁忙喧嚣,只有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诗中还出现了"舟引游仙出洞来"的描写,表明这个地方不仅仅有自然的景色,还有一种神秘而奇妙的仙境气息。诗中提到的"洞"和"蓬莱"暗示了这里可能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给人一种与尘世隔绝的感觉。
最后,作者通过"扪萝更间朝真路,夹迳松阴覆绿苔"的描述,描绘了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两旁的松树投下绿荫,覆盖着绿苔,给人一种清凉幽静的感觉。这条小径似乎通向一个更加深邃的境界,与前文中描绘的仙境景象相呼应。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仙境的向往。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峦峻峭、瀑布飞瀑、仙境幽静的景色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超越尘世的向往,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共生。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肇开元圣千年学,曾是吾家七岁童。门户只今须自力,诗书排日看新功。
匣镜三十年,尘暗不复治。停飡且不寐,所思知为谁。宕子不复返,眇在天一涯。绽衣终当组,道远何能持。明明天边月,三五入中闺。念与子欢爱,不得同光辉。寤言相与共,既觉将何依。
天涯春色已平分,桃李阴阴昼掩门。黄素久无人问字,绿醽时有客来樽。栖迟未叹流光远,寂寞远令此道存。珍重故人勤问讯,暮年忧乐任乾坤。
十里曾闻一啸声,当年猿鹤想犹惊。白云不碍青天路,赢得重来摆手行。
床前何必问云何,霜顶谁将手自磨。可是法身真有病,皱眉头处为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