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光一合圆如镜,万象森罗影现中。
此光大用如如体,道了桥成风自同。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三昧诸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印肃。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深奥的境界,表达了修行者在三昧状态下所体验到的境界和体悟。
诗词通过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展示了千光合为一体的景象,形容宇宙间的种种事物都融合在一起,犹如一面镜子。这种景象反映了一种绝对的整体性,宇宙万物在此合一,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影像。这种景象意味着修行者在三昧状态下体验到的超越一切个体和界限的境界。
诗词中提到的"光"被描绘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一种远超凡俗的光芒。这种光芒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它是超越性的、无所不在的。作者以如如体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光芒,这种语言表达了光芒的无限延展和无所不在的特性。
诗词最后一句“道了桥成风自同”则表达了一种道法的境界。这句话意味着当修行者达到境界的时候,他们超越了一切的对立和分别,将自己融入到宇宙万物之中,与宇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鸣。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修行者与宇宙之间没有了界限和隔阂,就像桥梁和风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整首诗词通过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揭示了修行者在三昧状态下所体验到的境界和体悟。它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体和界限的整体性,以及修行者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鸣。这首诗词的深意需要读者通过深入思考和体验来领悟,它带给人们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境界感受,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袤和内在的和谐。
宝地邻丹掖,香台瞰碧云。河山天外出,城阙树中分。睿藻兰英秀,仙杯菊蕊薰。愿将今日乐,长奉圣明君。
牧羊忌太早,太早羊辄伤。一羊病尚可,举群无全羊。日高露曦原草缘,羊散如云满川谷。小童但岂必习诗知考牧。
裴相亭成未退身,空烦舞袖与歌尘。至今亭下萧萧竹,似对秋风怨主人。
罗幕风轻,水沈烟细。杯行笑拥东山妓。酬歌何惜锦缠头,清音暗绕梁尘起。银甲弹筝,碧桃荐味。举觞飞白拚沈醉。花窗弄月晚归来,门迎蜡炬笙箫沸。
关雎于飞,洲渚之湄。自家刑国,乐且有认。
晓望青嵩道,仙云满画轮。黄龙盘吉仗,翠凤绕哀珉。千古徽音在,三川王气新。寂寥余故垅,瑶草又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