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没苔侵弃道周,误恩三品竟何酬。
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与谋。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三品石》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草木繁茂,苔藓侵蚀,荒废了古老的道路;
曾经误解了恩情,三品官位最终如何报答。
当今国家已经衰亡,今天的人们却无耻地犯下错误,
仿佛他们已经忘记了当年的共谋。
诗意:
《三品石》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反映人性弱点,抒发了作者对时局腐败和忘恩负义的不满之情。诗中的"三品"指的是官员的三品官位,代表着权力和地位。作者以自然景物的衰败来象征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同时表达了对于当时政治体制和人们的行为的批评。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和人性的反思。草木繁茂、苔藓侵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古老道路的荒废和被遗忘。而"误恩三品竟何酬"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对恩情被忽视的愤怒。接着,他以"国亡今日顽无耻"来暗示当时的政治衰败和人们的道德沦丧,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最后,"似为当年不与谋"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人们忘记共同目标、不思进取的失望和无奈。
整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抨击,凸显了王安石对时局和人性的深思和忧虑。它揭示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人们道德沦丧的忧虑,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困境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伦理的期待。
坐来真个好相宜,深注唇儿浅画眉。须信杨家佳丽种,洛川自有浴妃池。
竹迳裹茅茨,荒烟晚未炊。氄禽争灌木,吠犬守巴篱。涉世终於拙,归田已自迟。老亲头白尽,眠烟话吾私。
晚泊金山驿,风生玉宇秋。荒苔蚀佳句,乔木惜名流。鼠穴飞泉入,蛛丝积雨收。何须叹人物,华屋与山丘。
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拥蘀交紫髯,岁剥岂非仁。用以覆雕舆,何惮克厥身。今植公侯第,爱惜知几春。完之固不长,只与荠本均。幸当敕园吏,披割见日新。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亲。
吴刚夜入文寒产,生擒老兔出秋月。嫦娥泣雨蟾影孤,灵药不春玉杵歇。桂花凝豪拔苍绿,蜀毕缠金缕湘竹。紫兰蕊笑春风愁,莲花仙冠随簪玉。松腴点漆光照眸,藤肪捣雪滑欲流。乐毅小帖排银钧,天马历埤无九州。梦中忘笔那有花,古锥尽地飞龙蛇。觉来寻锥亦无处,但见鸟足留平沙。
于役三年远,论兵两鬓斑。不辞征戍苦,要作破羌还。楯墨应圜熟,兜烽报永闲。浮舠背淮服,盘马入秦关。遂阁雠书笔,仍馀聚米山。忆君他夕恨,遥向陇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