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事事胜人间,莫怪山翁喜入山。
才说出山心不喜,又将身世堕尘寰。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三天竺还五首》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对尘世的厌倦。
诗词的中文译文:
山中事事胜人间,
莫怪山翁喜入山。
才说出山心不喜,
又将身世堕尘寰。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山为背景,展现了山中的种种美好胜过人间的景象。作者称呼自己为“山翁”,表明了他喜欢进入山中的心情。然而,诗中却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他承认自己曾经表达过对山的喜欢,但又将自己的身世(指与尘世的联系)比喻为堕入尘寰,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追求超脱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与人间的对比,传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疏离感。山中的事物与景象被赋予了胜过人间的特质,表现了山中的宁静、自然和超越凡俗的境界。作者自称“山翁”,显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虽然他承认自己曾经喜欢山中的生活,但他又将自己的身世比喻为堕入尘寰,表达了对尘世的不满和对超脱的追求。这种矛盾情感使得诗中的作者显得矛盾而复杂,同时也凸显了他对超越尘世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与人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尘世的厌倦。同时,诗中的内心矛盾也揭示了人对于超脱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渴望。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方回在宋代山水诗中的独特风貌。
浅白深红开合欢,丝丝香雨昼难干。直须一日三百盏,无那东风十二栏。水上新传锦字艳,楼头长怨玉箫寒。可怜春色随花尽,留兴还应带月看。
凤阙邻金地,龙旂拂宝台。云楣将叶并,风牖送花来。月宫清晚桂,虹梁绚早梅。梵境留宸瞩,掞发丽天才。
春山如春草,春来无不好,况是香炉峰,百叠烟屏围五老。嘤嘤历历谷鸟哀,朱朱粉粉山花开,芙蓉削山紫雾上,瀑布倒泻青天来。船头春山重回首,世上虚名一杯酒,李白雄豪绝妙诗,同与徐凝传不朽。明日移舟过洞庭,兰花斑竹远沙汀,摩挲老子双愁眼,细看君山一点青。
东野哭其子,难存百感身。孤孙犹在抱,行路亦沾巾。满目家园树,何时泪叶春。诸生为执绋,良足化乡人。
若耶溪边鹤发叟,流落一生端坐口。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岭头羁旅万里愁,江上凄凉一杯酒。枝横澹月影在地,蕊插乌巾香馥手。交情岁晚金石坚,孤操凛然真耐久。荒山野水终自得,银烛金壶亦何有?梦魂不接庄周蝶,心事肯付张绪柳?晚来画角动高城,起舞聊为放翁寿。
日本大刀色青荧,鱼皮帖檽沙点星。东胡腰鞘过沧海,舶帆落越栖湾汀。卖珠入市尽明月,解绦换酒琉璃缾。当垆重货不重宝,满贯穿铜去求好。会稽上吏新得名,始将传玩恨不早。归来天禄示朋游,光芒曾射扶桑岛。坐中烛明魑魅遯,吕虔不见王祥老。古者文事必武备,今人褎衣何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