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山村五绝》是苏轼(宋代文学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杖藜里饭去匆匆,
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
一年强半在城中。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生活在山村的心情和体验。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匆忙离开山村,眼看着辛苦赚来的钱财转瞬间消失。尽管他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更好,但他渴望回到山村与儿童们一起,享受纯真而美好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展现了苏轼内心的矛盾与思考。他在城市中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但却感到时间过得很快,金钱也如过眼烟云般转瞬即逝。这种物质与时间的流逝使他不禁怀念起山村的生活。
苏轼特别提到了儿童的语音,暗示着山村纯真无邪的生活和他渴望回归的心愿。在城市中度过的时间,占据了他一年中强半的时间,这使他对山村生活的思念更加强烈。
这首诗词中的山村意象与苏轼其他作品中的田园题材相呼应,展现了他对自然和朴素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时间、金钱和儿童的描述,揭示了他对物质追求的反思,并表达了对纯真、自由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山村五绝》是苏轼表达自己对山村生活的思念和对物质追求的反思的作品。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和对纯真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