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少室苦跻攀,已入先生一笑间。
不学刘安便仙去,屋边尽自有佳山。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山居七咏·中隐洞》是宋代诗人方岳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隐洞
终南少室苦跻攀,
已入先生一笑间。
不学刘安便仙去,
屋边尽自有佳山。
译文:
在中隐洞
攀登终南少室是多么辛苦,
但在先生的微笑中,
我仿佛已经抵达了目的地。
不需要像刘安那样学习便可仙去,
因为在我屋边,已经有了美丽的山景。
诗意:
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攀登终南少室山的过程中的心情和感悟。诗人登山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仙境,而是为了追寻与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在攀登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了山的壮美和自然的魅力,对山中的景色赞叹不已。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攀登终南少室山的艰辛与美好。诗中的"终南少室"是指终南山上的一处隐居之地,它位于峻岭之间,攀登起来十分困难。诗人用"苦跻攀"来形容攀登的辛苦,强调了登山的艰险性。然而,在攀登的过程中,诗人却感受到了一种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源自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的后两句"不学刘安便仙去,屋边尽自有佳山"表达了诗人与刘安不同的追求和境界。刘安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隐士,他通过修行与苦行追求成仙。而诗人则主张通过欣赏自然、与自然融合来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升华。诗人认为,不需要像刘安那样刻意修行,只要身处自然之中,便能感受到山的美丽和宇宙的奥妙。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的赞美,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融入和对心灵升华的追求,使人们感受到了登山的艰辛和壮美,并体会到了自然之中的宁静与美好。
游历贪行入暮惊,蛇岗岭北衲庵清。西风扫叶秋初劲,野火烧空晓尚明。尘役未能抛白日,仙家不独有青城。借眠熟睡全无梦,服了黄精体自轻。
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苔新禽迹少,泉冷树阴重。师意如山里,空房晓暮钟。
废寺连荒垒,那知见子真。关城夜有雪,冰渡晓无人。酒里唯多病,山中愿作邻。常闻兄弟乐,谁肯信家贫。
不进一二日,不见已想思。况复闭关久,杳无携手期。清谈胜妙药,高韵敌凉飔。愧乏机云美,虚承青眼知。
照水羞见影,汲水嫌手冷。闲立梧桐阴,乌啼秋夜永。
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独有咏诗张太祝,十年不改旧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