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善赏花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花的欣赏态度及其深刻的意义。诗中分别描述了人不懂得欣赏花的真正魅力,只看中花的外表,以及一些人能够领悟到花的妙处所在。花的外貌可以通过颜色表现出来,而颜色是可以被人所模仿的。然而,花真正的美妙在于它的精神内涵,这是人无法创造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对花的不同欣赏程度。诗中通过对花的外貌和精神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花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不同。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那些只看中花的外表的人的批评,认为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没有真正领悟到花的精神之美。
诗中的"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表明人们可以通过颜色来模仿花的外貌,但却无法复制花的精神内涵,这是花独特的美妙之处。作者通过"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这句话强调了花的精神之美是无法被人创造的,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花的人才能领悟到。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花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们欣赏花的不同层次的思考。通过对花的外在和内在美的对比,诗中展现出了作者对真正欣赏和理解花的人的赞赏和敬意。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花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人们的审美观的思考和批评,强调了欣赏事物应当注重内在的精神之美。
常愁春云低,谁料春风恶。摇扇无定响,折干时闻落。吹花拥细草,送两来高阁。江燕倚身轻,逆飞前复却。
头如蓬,面如垢。万事俱忘,心无尘垢。恣情慵、放肆婪耽,乞残馀展手。幸知无,宁著有。无无亦无,神丹无漏。访蓬莱、功满三千,得缦
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
想天开阊阖,正元日、受朝仪。美出震居尊,承乾继统,行夏之时。梅花领将春到,更祥烟、浮动万年枝。丽日徐行黄道,和风细度丹墀。天颜有喜近臣知。称寿献瑶卮。道品物惟新,阳刚*长,百禄咸宜。觚*五云佳气,但遥瞻、百拜只心驰。记得华封馀祝,不妨借人新词。
山寒雨点半成雪,石冷泉流旋作冰。坐至夜分眠不得,荧然欲灭案头灯。
迟日花光乱,东风酒浪深。天道为客恨,老去惜春心。起舞狂犹在,悲歌病不禁。高楼见千里,不醉莫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