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改尊犹在,心闲屐自迟。
角贴欹短树,风带罥疏篱。
作难忧胡羯,全生混野麋。
晚来幽意惬,归路恐多岐。
黄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第一,调平海军节度签判。召爲秘书省正字。因忤秦桧,被论予词。十九年,通判肇庆府(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八)。桧卒,召爲考功员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有《知稼翁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宋林大鼐《宋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墓志铭》。 黄公度诗,以明天启五年黄崇翰刻《莆阳知稼翁集》二卷本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山行即事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公度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山行的场景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山行的深情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第一首:
席改尊犹在,心闲屐自迟。
角贴欹短树,风带罥疏篱。
作难忧胡羯,全生混野麋。
晚来幽意惬,归路恐多岐。
第二首:
风带罥疏篱,初阳动烟霏。
水流春草没,莺啭古台微。
野鹿归时远,秋蝉响处稀。
愁来无处遣,携手共登临。
诗意和赏析:
这两首诗以山行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在山行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第一首诗以席地而坐,品茶更换杯盏的场景开篇,表现出诗人心境悠闲,对于时间的流逝不急不徐。接着,诗人以垂直的角度贴近倾斜的短树,以及风带动摇罥住的疏篱作为景物描写,展示了山行中的细微而美妙的景致。
诗人在诗中提到了胡羯和野麋,这些表达出了作难和全生混沌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于世事纷扰和人生无常的忧虑与思考。
最后两句表达了晚归时的幽意和归途的担忧。诗人感受到了山行带来的宁静和满足,但又担心回程的道路可能会有多个岔路,暗示了人生的抉择和迷茫。
第二首诗以风吹过篱笆的声音和初阳照射下的烟雾为描写,展现了清晨山行的宁静和美好。水流草长,莺啭古台,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的美妙。
诗人提到了野鹿远去和秋蝉稀响,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诗人感到愁苦,但又无处倾诉,于是希望与他人携手共同登上高山,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两首诗以山行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时间流转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对世事纷扰的忧虑,又有对山行所带来的宁静和惬意的向往。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