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是孝义鸟,常栖孝义家。
堂檐白日暖,上下静无哗。
以此托躯羽,祸福审不差。
谁云知数历,俗士义之夸。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山中玩物杂言十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戴表元。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中玩物杂言十首
燕是孝义鸟,常栖孝义家。
堂檐白日暖,上下静无哗。
以此托躯羽,祸福审不差。
谁云知数历,俗士义之夸。
译文:
在山中玩赏的各种物品十首
燕是孝义的鸟,常常栖息在孝义家。
堂檐下阳光明媚,上下安静无声喧哗。
借此展示了它们的羽毛,祸福由此判定不会有差错。
谁说这些东西无法理解,平凡的人们对孝义却赞不绝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中的玩物为题材,通过描绘燕子在孝义家中的情景,表达了对孝义的赞美和理解。
首先,作者以燕子作为孝义的象征,燕子常栖息在孝义家中,暗示孝义是一种美德和道德的象征。燕子在堂檐下,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上下安静无声喧哗,给人以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然后,作者通过燕子的羽毛来表达祸福的判定。燕子的羽毛被视作神圣的信物,托躯于此,意味着祸福将会被审判得准确无误,没有差错。这暗示了一种信仰,即孝义的人将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善行将会得到天道的眷顾。
最后,作者反驳了有人认为孝义无法理解的观点。他说谁说这些东西无法理解,俗士们却对孝义赞不绝口。这表明尽管孝义的含义可能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但普通人对孝义的赞美和推崇是有根据的,说明孝义是一种普遍的美德和价值观。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孝义的认同和赞美,通过山中玩物的描绘,展示了孝义的美好和普遍性。这首诗词呈现了一种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引导人们对孝义的思考和崇尚。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昔对延英日,诸公叹弗如。敢言天下事,不负案头书。此去朝双阙,悬知有异除。荣途方著脚,未用曳长裾。
精舍长干绕,清池曲路通。双桥云影上,疏雨梵声中。晚岫沉孤翠,秋英吐艳红。嘉辰聊一醉,世路漫西东。
小砚寒生冻,孤灯翳复明。衰翁守微火,稚子隔重城。日落林无影,舟行水有声。诗家忌草草,得句未须成。
夜静烽清月朗天,时时霜鹤唳芝田。筑台正与仙人约,少驻人间五百年。
灵踪遗几载,卓锡在高岑。妙法归何地,清泉流至今。苔花生细细,云叶映沈沈。桂魄皎清夜,分明六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