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绿柳子规鸣,风送余声夜转悲。
山月笼明兰气馥,怳然如在鹿门时。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诗词:《山中月夜闻杜鹃忆鹿门旧游》
作者:张嵲(宋代)
中文译文:
在山中的月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回忆起鹿门的往事。
阴阴的绿柳,子规鸣叫,夜风送来残留的声音,使人感到悲伤。
山中的明亮月光笼罩着芬芳的兰花香气,使人如同置身于鹿门时光中,陶醉其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的夜晚,倾听杜鹃鸣叫时所引发的回忆和情感。诗中以自然景物和声音来唤起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阴暗的绿柳和子规鸣叫,与夜风一起传来的杜鹃声,给人以忧伤之感,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孤寂与离愁。然而,山中的明亮月光和兰花的芳香却带来了一种怀旧的愉悦和慰藉,使作者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鹿门时光。这种怀旧之情在山月的映衬下更加浓烈,使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
整首诗以山中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声音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过往经历的珍视。同时,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流转的思考,传达了对生命变迁的深切感受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悲凉。这首诗通过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敏感触动,呈现了宋代诗歌追求自然、回归本心的特点。
今代陈仲弓,人门两鸡及。长离五色羽,览辉早翔集。功名虽鼎来,未肯心汲汲。自请牧一州,小民要安辑。维时春将半,桃李露华湿。慈颜御轻轩,采服随坐立。行行即下车,啸诺解苛急。凝香宴宾从,仁气散皋隰。政恐席未暖,追锋已催入。涂辙可通行,青云如陟级。
桂渐吹香菊渐斑,西风送步得高攀。天开图画著二老,我亦何妨一笑閒。
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
眼高不肯住浦都,梦绕江南水竹居。却入青原更青处,饱看黄本硬黄书。翦裁风月聊堪醉,折洗乾坤正要渠。赐宅不应公得免,未知北第似林庐。
蜡炬高花半欲摧,斑斑小雨学黄梅。有时燕寝香中坐,如梦前村雪里开。披拂故令携袖满,横斜便欲映窗来。重帘幽户深深闭,亦恐风飘不得回。
不作栋梁用,偏寻山寺居。但闻声似鼓,谁识木为鱼。